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米拉日巴:从复仇者到苦行僧的蜕变

2023-12-24国风

瑪爾巴是米拉日巴的根本上师,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密宗大师,噶举派的创始人。公元1012年出生,也就是宋真宗年间。十多岁时,其父母带上黄金一两、银瓢一把、马一匹和锦缎等财物,去拜当时名声很大的卓弥釋迦益西為師。學了三年,雖然梵文相當熟練了,卻未得到卓彌大師的灌頂和教法傳授。

瑪爾巴覺得自己與大師沒有法緣,便想去印度拜班智達那若巴為師。於是買掉家當,換成十八兩黃金,途徑尼泊爾到達印度,獻上黃金,成為大師的弟子,并受金剛灌頂和一些密法。后又經上師指點和推薦,先後跟益西寧寶、拜西瓦桑布、麥哲巴登大師學習不同的密法。前後花了十二年時間和不少黃金,經過不懈努力,終於達到了能夠獨立講修的地位。於是惜別上師,返回西藏廣收門徒,傳授密法,同時籌措資金,準備第二次到印度。

由於有了弟子們的大力支持,瑪爾巴第二次到印度時,帶了 五十多兩黃金。此番去印度,拜訪了上師和所有傳授過他密法的大師們,供奉上了所有的黃金,當然也學得了以前沒有學習過的很多密法并求得歡喜金剛中、廣、略三種灌頂,以及大量書籍。求法宏願實現后,瑪爾巴又返回故鄉傳法。這次,花了六年時間。

玛尔巴(1012年--1097年)藏传佛教噶举派创始人。

第三次赴印度時,他的上師和一些大德們已經去世,呆了三年便回來了。大師終身沒有受戒出家,所以只算是個居士,但其佛學功底及實踐在當時很少有人超越他。公元1097年,也就是漢地宋哲宗年間去世。

這個故事至少說明,做一件事情,首先得講緣,其次要能吃苦,再次,還得要有錢。大師要不是去了三次印度,花了很多黃金,學得很多不傳之秘,地位就另當別論了。

在瑪爾巴的眾多弟子中,有四個最出名,其中,米拉日巴大師更是其中翹楚,是藏傳佛教噶舉派的第二代祖師,也是著名的瑜伽師、密宗大師和苦行僧。米拉日巴七歲時,父親去世,臨終將母子三人託付給伯父和姑母。但後來伯父和姑母奪走了他們的所有財產。按照母親的要求,他在一位苯教大師那裡學習了誅法咒和降雹法,壓死了伯父的兒子、兒媳等共三十五人,并降了三道冰墻報復曾經欺負他們的當地人。
後來,米拉日吧對以往所造惡業後悔不已,便起了修法之心。在一位大圓滿上師賜予他灌頂后,讓他去找瑪爾巴。在瑪爾巴那裡,他受盡屈辱和各种折磨,最終得到上師的信任,傳授了全部灌頂和修持教授。歷時六年,得到真傳后返回故鄉,在焚葬了母親的遺骨后,開始了他一生的修煉與遊方生涯 。

米拉日巴(1040年--1123年)藏传佛教噶举派第二代祖师,密宗修行大师,长期在山洞中修行,「实践佛法」代表

米拉日吧一生的大半部份,都是在遠離人群的岩洞中修行。 他曾經講:「我不知道什麽時候死去,爲了吃穿去化緣,只是在浪費時間;即使凍死餓死,也是爲了佛法,我無怨無悔;放棄修行,努力聚集財富,吃喝玩樂,過這種生活是在虛度寶貴的人生。」

相對於他的上師而言,米拉日巴對密宗的發展有著更大的貢獻。總體上講,密宗是把已經有的一切事物視為固然,積極認識并加以利用,與顯教相比,更唯物一些。密宗經典里有這樣的話:行為而沒有瞭解,是盲目的;瞭解而沒有實踐,是淺薄的。這是一種很積極的人生態度。我常說內心的平和比什麽都重要,其實,是強調一種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視角與方法。【功德藏】里說:「只隨善惡意差別,不隨善惡象大小」,也就是這個意思了。「發心」而已。
師徒二人,一個是居士,一個是苦行僧。瑪爾巴四十二歲娶妻,有七個兒子,除了傳教,還經商、種田,去世后,靈骨被分存在幾座寺廟裡,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聖物。而米拉日吧「以自己的生平來說明了大、小、密三乘的不可分離性」,奠定了噶舉派的基礎。可見,成功的路有無數條,但「心」卻都是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