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两种「资源结构」,两套「入世法则」

2023-12-28国风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而其中之「事」,不过围绕资源角逐而成就为天下大事。

事过,人过,而资源角逐,始终如一。

因此,只有勘破此「事」之宿命者,才敢笑谈此中真意,不过是趋于时势,以入世之法,应对其中之诡谲罢了。而入世之法的高明程度,则决定了个体是成王,还是败寇。

于是,高明的入世者,总是能早早洞悉时势。所谓时势,不过是资源结构的运作模式。当资源结构模式趋于分散,趋于价值重估,那么,也就意味着一种松散的时势已经出现,意味着原有的结构模式即将进入重构的阶段。

重构,即重新建立一种初始化的资源结构。

而一旦初始化的资源结构,进入到一种稳固的运作轨道之中,那么,也就意味着一种全新的时势开始了。即所谓的既定资源结构模式成型,也就意味着,个体在这样的模式之下,如要成就平生,就只能以借势的模式,获取更多的派生结构的支持。

因此,高明的入世,必须勘破此两种时势下的资源结构模式,并以此为依据,才能获得行之有效的入世法则。

01

资源初始化结构,即进入争夺初始分配权。

所谓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这「鹿」,本质上就是资源的初始分配权。因此,王朝更替,表面争的是王位,实质争的是资源的初始分配权。

在王朝时代类似循环模式的更替之中,始终不变的一个步骤是:

原本的资源结构模式进入了极端的不理性,或者说,是进入了原本的初始分配者,已经无法掌控分配权的境地。因此,所谓的礼崩乐坏,实际上就是初始分配者,已经丧失了对资源结构的控制权。

比如周室后期,诸国已经不朝不贡,甚至周室已经进入了向诸国借债度日的地步。也就是说,地方的资源结构已经不受周室控制,那么,周室不行了,总得有人去成为那一个能统一调度资源结构的人。于是,才有了群雄纷起的局面。

而群雄介入争夺初始化权力的手段,即为其入世法则。其入世法则,在历次混乱时期所涌现出来的谋士身上,得到了集大成的体现。也因此,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智慧,也最深刻暴露人性的谋略文化。

所谓谋略文化,其最核心的精神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其中的不择手段,即算尽人心,一切以利益为中心。

这种入世之法的生存法则,是与原本资源结构崩毁和价值系统重估,所导致的规约能力的崩毁,是一致的。

因此,才有「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民间慨叹。

02

资源结构一旦重建完成,即进入争夺再分配优越位置阶段。

这个阶段,也叫资源结构稳固期的资源再流动阶段,也就是所谓的资源再分配阶段。

因资源初始化结构,大多存在着某种暴力强制,或者说是,这种结构模式,大多是与不同群体的暴力指数相匹配的,因此,一定会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偏好。偏好程度越高,也就意味着这种重建的初始结构具有较多的不平衡性。

因此,再分配结构的形成,就是为了尽可能地为初始化结构查漏补缺。这个查漏补缺,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资源的再流动,有些是政策型的,有些是经济补贴性的,有些是救助型的,等等,不一而足。

再分配,既是政治层面,也是经济层面的,既有政府层面的,又有社会群体层面的,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

有经济学家认为,再分配结构应该侧重考虑实际产生的效用。有社会学者,却认为实际效用很难观测,更应该以群体属性进行转移支付。而大部分政治学者,却发现很多政府都是通过「互投赞成票」,来决策某种再分配的转移支付是否实施。而这种决策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转换支付,越来越集中到本来的获益者手上。也就是说,再分配结构又被初始化结构给绑架了。

这种绑架的结果就是,再分配的原初社会功能,被稀释了,甚至在有些地方,就被彻底消解了。

因此,在全新资源结构下,个体的入世,实则是一次与再分配结构的适配问题。

这里有两个层面。

其一、是处于再分配结构之中,其入世,本质是提升个体价值与结构的适配性。也就是说,不同的结构,所需求的分配偏好问题。

其二、是在再分配结构之外,其入世,就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也造就了稳固时势下的谋略文化,或者叫厚黑术。但是,这个时势下的谋略也好,厚黑也罢,都必须是在各种规约之下的拨弄人心。而所有这些,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试图进入再分配结构之中。

在这里,有人迎合结构偏好,有人却能独辟蹊径,建立起全新的调动资源的结构。因此,谁的法则,能调动起资源,能调动起更多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谁也就能获得额外的结构偏好。

03

如果说,资源结构初始化阶段,是对资源结构的重组和价值系统的重建,是一种存量争夺,难么,进入资源结构稳固阶段的,所谓的构建再分配结构,实际上,一方面是对存量的再分配,另一方面,则是对存量价值的再创造,是一种增量思维。

也正是这种增量思维,让经济学家在再分配结构的设置上,更偏向于对效应的侧重。但是,一旦偏向效应,那么,最需要以再分配来弥补的群体,可能将得不到太多的额度。这个又陷入了道德问题

但是,也正是这种增量思维,让很多想介入再分配结构的群体,跃跃欲试。因为,效用价值,一定是与群体的能量相适配的。因此,才有了所谓的精英阶层。

入世惟艰,创业惟艰。于是,所谓企业家精神,一方面是价值增量,一方面是悲悯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