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最早的人类在【诗经】中是如何被描述的?|苍穹之下,生命的多彩

2024-02-02国风

「 冯远作品 |【诗经】篇 |【生民】」

生民:【生民】作为【诗经·大雅】的五首史诗之一,它在文学、史学、神话学、民俗学上都有着突出的价值。从汉代到今天,无数的文人学者研究它,探析它,试图拨开其神秘的面纱。

【生民】记载了周人部族的最早的女性始祖和男性始祖,蕴含了周族起源的原初文化。姜嫄感生和「三弃」后稷传说在学术界是引起争议最多的,至今也没有定论。

【生民】诗意化语言表达是成功的,它虽然叙述简单,却运用了神话传说,塑造了后稷这样一位具有神秘色彩的半神半人的农业始祖和周族始祖的具有双重身份的形象,他之所以能够吸引历代史学家、文学家、经学家去探究的原因也在于此,没有【生民】,后稷可能只是农业史传说中大的人物,根本不会引起重视。

然而,【生民】的出现也是「历史的必然」,周族是一个热爱劳动的农业部族,后稷是远古时期为周人作出农业贡献的英雄,周人纪念他、怀念他,以求得到他的庇佑。

中华民族的是一个重视传统的民族,从周人开始就是如此,周人沿袭着殷商的传统,举行祭祀仪式;周人同样也是一个求变的民族,他们不再只是祭祀上苍,还祭祀英雄祖先,【生民】的产生也表现出周人清楚的明白想要丰衣足食首先必须要劳动。

【生民】篇中关于后稷时代的农业生产及生活状况的叙述,关于谷物种类、耕作技术、碾米做饭、祀神祭祖等内容,也是研究周人早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

画意系列

画意系列

冯远诗意图-「诗经」画意篇-【生民】

冯远作品【生民】

大雅 ·生民

——【诗经】

【生民】原文

当初先民生下来,是因为姜嫄能产子。如何生下先民来?祷告神灵祭天帝,祈求生子免无嗣。踩着上帝拇趾印,神灵佑护总吉利。胎儿时动时静止,一朝生下勤养育,孩子就是周后稷。

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

冯远作品【生民】-「丰收的粮食」

【大雅·生民】是中国古代以叙事为主的史诗,是周人叙述其民族始祖后稷事迹以祭祀之的长诗,主要记叙后稷出生的神奇和他在农业种植方面的特殊才能,所写的内容既有历史的成分也有一些神话的因素,而对农业生产的详细描写,也反映出当时农业已同畜牧业分离而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事实。全诗不用重复,而仅以时间顺序先后写出后稷的灵异和受祀,前半部分充满神话灵异的色彩,后半部分则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虚实结合,充满神秘绚丽的色彩。

画面充斥着「有余」的情感基调,因为后稷的降生,他将农业种植方面的才能也带到了人间,从此,农民学会了辨明土质之法,学会了挑选种子的方法,也学会了播种耕耘之法,农业生产开始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主要产业类型。所以画面背景是一片堆积成小山的粮食,簇簇编织成串的玉米,垒成高垛的麦子,这样的丰收成果,甚至都需要靠梯子才能往上不断的堆积,极为形象的表现出了富裕有余的画面寓意。

冯远作品【生民】-「农民」

丰硕的粮食堆前,是正在听后稷讲述农业知识的农民,他们身体健硕,阳光健康,眼里充满了希望,心里踏实而满足,所以他们的笑是厚实的,是真实的,是发自内心的,是建立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基础上的稳定与知足。在农民面前侃侃而谈的后稷,是一幅邻家儿童的样子,他胸有成竹,自信传授,如太阳一般照亮了大地,明媚了农民的艰辛,成就了农民的耕耘,给了农民希望,也带来了有余的生活日常。

前景中是一片祥和的喂养画面,女子袒胸露乳,正在喂养尚在襁褓中的小男婴,婴儿健壮结实,正欢快的喝着奶水,这样充沛的奶水,这样健康的孩童,都是收获有余而生活丰衣足食的表现。女子身后是雄赳赳的公鸡和一串正在觅食的小鸡,连家禽也自在的玩耍着。已逐渐长大的孩童,正在父亲的怀抱里好奇的倾听着后稷讲述农业知识,他们健康而活泼,是未来的希望,也是可以继承农业生产的后嗣,人丁兴旺,家畜兴旺,生活有余而后继无忧。

冯远作品【生民】-「哺乳的妇女」

而最耀眼的是所有人都满面笑容,这是对收获的喜悦,也是对后稷的欢迎与喜爱,是丰衣足食、人丁兴旺后的满足,也是朴素的劳动人民勤劳生活的真实写照。所以,从神话故事到现实生活,从先民后稷到邻家儿童,画面将诗歌中那些神话的、灵异的故事进行了具象化的展现,这不但是对后稷传授农业知识、造福人间的肯定,更是对勤勤恳恳热爱着土地也经营着土地的农民的肯定,是对这种平凡的、朴素的、真实的人间生活的肯定。所以,从老人到青年,从妇女到儿童,人人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都充盈着一种祥和而从容的情感。

也正是因为有了农业生产的知识,有了堆积成山的粮食,所以他们可以慢下来,可以在农闲之余慢慢的感受生活的喜乐,感受儿孙满堂的暖融,所以,虽然画面表现的是近景中正在休息的农民、正在喂养的妇女、正在玩乐的孩童和正在啄食的家禽,但是画面整体萦绕着一种慢慢生活的满足感,一种慢慢感受生长、等待生长的不骄不躁,一种慢慢享受生命乐趣、感知生活温度的不慌不忙。

虽然诗歌由神话灵异故事和生活生产故事两部分为主,但是诗经画意生民的画面内容主要以生活故事为主,将后稷表现为生活化的儿童形象,且为了突出画面近景中真实的、饱满的、有余的现实生活场景,画面不再表现远景飘渺的、虚无的、遥不可及的空间,使画面的观看内容集中在眼前的近景中,这样的画面安排,充满了情感传达的稳定感和视觉构成的真实感,建立起一种温暖的、平凡的、富足的人间生活场景,这是后稷传授农业知识的成果,也是农民辛劳播种耕耘的成果,所以,仅描绘近景中的内容,更加强化了画面浓郁的生活气息,更加凸显了画面有余生活的真实性,也使这种真实,这种有余成为普遍的真实存在。

冯远作品【生民】-「邻家孩童」

而诗歌中所强调的农民对后稷的祭祀,以及诗经画意生民中对丰衣足食生活场景的表现,其实蕴含着更深层的含义,就是土地对农民的价值,画面中的粮满仓,子孙满堂,农民闲适,都是建立在粮食的丰收基础上,建立在土地的给予基础上,有了土地,有了耕种的方法,才有了定居的生活,家的概念才得以形成,才有了安稳与守望,有了遮挡与等待。

所以,生民更是土地的象征,是从泥土里走出来的滋养与芬芳,是春耕秋收的自然韵律,是夏长冬藏的生命轨迹。

所以,生民也有等待成长的寓意,从泥土里走出来的付出与给予,是饱含乡土气息的孕育,是不假思索的可靠性,是走出再远回归仍然值得期待的归家之路,是在遥遥等待中、在慢慢成长中的一种必然所得,踏实的心安。

冯远作品【生民】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冯远

冯远,画家、教授、公务员、文化学人,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师从方增先先生。1996年起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国家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艺术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作品多以反映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为主,造型严谨生动、生活气息浓郁,绘画形式新颖,尤以擅长创作大型史诗性作品和古典诗词画意作品。代表作品有中国画【长城】【星火】【母子图】【屈原与楚辞】【世纪智者】【逐日图】【世界】等;主要论著有【东窗笔录】【重归不似之似】【回到单纯】【人的艺术和艺术的人】【水墨人物画教程】等150余万字;出版画集画册10余种。从艺四十余年来,曾多次赴欧美亚多国举办个展、巡展,并做演讲授课,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曾获国家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作者简介

作者、策展人陈远志

陈远志,资深媒体人、出版人、策展人。北京华夏思想者品牌管理公司总经理、中粮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艺术镜报】、【静雅艺术网】总编辑;【新华月报】总经理,创办【人民艺术家】杂志。2006年至今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恭王府、中华世纪坛、李可染画院、安徽省博物馆、亚明艺术馆等场馆策划并实施众多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展。代表性展览如下:【艺术镜报】一、三、五、七周年纪念展、日出东方—马克思在中国暨人民出版事业90周年纪念展、「锦绣中华——当代新徽派版画作品展」、新时代、新徽派安徽书画40年精品晋京展、‘日用即道’华夏思想者品牌启动仪式暨全国名家书画展」、「干杯-华夏思想者生活艺术展」、「共融-华夏思想者青年艺术家联展」、「共生-观沧海-吴雪书法生活艺术展」等。

下期预告

冯远老师作品画意——「先贤图」篇

先贤图

冯远作品【诸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