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金牌书法教练,堪称书坛奇迹,他的学生2体3体同时入展者多人

2024-08-21国风

关注书法国展20年,整体来讲书法的发展进步是飞速的。书法的届展从第一届办到了十三届,后面几届和前几届的作品进行对比,有着明显的跨越。笔墨当随时代,互联网有助于书法普及,了解展赛的资信更加方便快捷,所谓「 秘传 」技巧也变得更加透明化,多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书法训练走向专业化。

专业训练和个人摸索对书艺进步有着天壤之别的影响,专业的训练往往需要专业的人才做指引,江苏徐州有一位老师,为人低调谦逊,创作能力极强,又有极高的实践理论,他的专业水平显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临摹到创作的转换,能抓住书风形成的脉络;二就是对国展展赛的掌握,对时风的敏感判断,有着独到的理解。 先后培养了众多学生入选的国展,有的二体同时入选的,也有三体同时入选。十二届十三届国展,这两届都有一位学生三体入选的学生(十二届的张凯,十三届的阚宗严)。放眼全国众多书法培训机构,如此专业的书法辅导,全国也是少见。这位老师也是笔者的好友,他就是徐州的————— 单晓光老师

单晓光老师是中书协会员,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主任,徐州市书协副主席,彭城书画院院长,徐州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他五体皆善,没有「偏科」的书体,楷行草三体最为出众,早年多次入选国展。

单老师个人基本功深厚,涉及面广,导致他品读作品,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既有入木三分的书写能力,又有剖系作品透视般的眼光,点评作品如医师把脉。

有学生从外地过来请教,一打开作品就能 通过笔痕看构成 ,从表象能判断出学生学书的历程,并准确的判断出学生的学书的偏好,一目了然的提出了作者创作取舍目的,这种「望、闻、问、切」的眼力是单老师多年来的积累,也是阅书无数的经验。

笔者向单老师请教多次,有几点让我记忆犹新,特别是先生提出创作的循环理论:

提纯→重复→实践→反馈→思考→循环

提纯:

创作是将古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需要很强的提纯能力,提纯技巧就是训练技巧,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写得不像呢?多是提纯能力不够。

重复:

所谓的重复就是要拥有一定的训练量及坚持的心态。在提纯中再提纯,肌肉记忆也是重复训练的结果,温故而知新也是重复得来的。除了加深印象之外也有熟能生巧的功能,正确的方法、重复训练就是「中国笔墨功夫」的体现。

实践:

光说不练是假把式,光练不战便是虚架子。将提纯的技巧通过文字来转换创作,只有实践才知道自己的提升能力和转化能力去到哪里?赵本山说在众人面前走两步,看一看,接受检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暴露问题就是进步的开始。很多人「怕暴露」、「怕出丑」。在单老师眼里越早暴露问题越是好事是喜事,应该值得庆幸。一次发现又是一层进步,不怕丑才能练出胆量,实践不光是检验技巧也是检验创作心理。

反馈:

通过实践知道自己的不足,有了反馈就知道自己短板的位置,不断的反馈就去不断的修正。没有反馈修练得再多,进步也是有限的。

思考:

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思考,练书法的缺点就「练」是这个字,平时练的太多,思考的太少,这是学书的通病。书法的思考分很多种,有了基础以后,着重还是要放在章法和意境上,所有创新都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能做到与众不同,不拘一格,融合出新,需要不断的去思考。引导思考是有方法的,书法创作也是如此。

将提纯→重复→实践→反馈→思考,将这五项运用到临创转换中,周而复始,变成了一个转换的循环。书法之难,学习、提纯、重复相对要容易一些,大部分的人在实践、反馈、思考上是欠缺的,就像爬山一样,越到后面越爬不动,多是实践、反馈,思考出了状况。

专业的书法辅导,临摹提纯一万个人有一万个人的教学心得,激发学生实践、反馈、思考比临写几十万字还有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实践、反馈加思考就是解决磨刀的问题。

关于「磨刀」的实际操作,这个要因人而异,书法教学不是「模子」教育,每个人都是唯一的,一个课件教一群人,真正适合听的又有多少人呢?所以单老师非常提倡 价值教学,精英教学 ,学生的引导极具个性。反之对学生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不是熟人介绍不收、品行不端者不收、缺少资质灵气者不收、50岁以上18岁以下不收、不听安排者不收………另还有一些小的标准,少需学隶,老不学篆,学楷攻行草,学草练篆隶等等,一系列的经验都是实践中得来的。(如果觉得短文有价值,希望多了解单老师的教学经验,笔者可以再次做个专访)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