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用画笔捕捉时代气象——何加林画中超以象外、天人合一的山水境界

2024-02-18国风

众所周知,中国画艺术是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传承,而中国山水画自唐以后,在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中已逐渐成为主流,虽经千年演化,仍然方兴未艾。即使在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仍然可以通过山水画那种超以象外、天人合一的山水境界,来释稀现在都市过于喧嚣的那份沉重,让我们的思想可以畅游、让我们的精神获得快乐。

中国山水画的缘起,许多人认为是从人物画配景中剥离、演化而来的,其理论依据是出自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对山水画的一段描述:魏晋已降,名迹在人间者,皆见之矣。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后人就将"水不容泛、人大于山"与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进行比照,坐实了这一观点。其实,山水画在两汉时期就曾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两汉新莽时期,陕西出土的墓室壁画【山野图】,东汉时期,内蒙古出土的墓室壁画【群山牧野图】等,都是以自然山水作为表现对象而独立存在的山水画表现形式。另外,史书中也记载了东汉时期,蜀郡太守刘褒曾画过【云汉图】【北风图】,这些都能为后世山水画的起源作张本。由此可见,山水画的起源,是中国人崇尚自然、寄情自然、赞美自然的艺术体现。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以诗人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的兴起,那种"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山水意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山水画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山水画没有走向风景画的歧途。

山水画到了两宋,由于理学的兴起,"格物"的方法论为两宋的山水画家提供了重新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的视角和方法,将所见所观的山水自然,用笔墨提炼出一种符号语言,使之形成程式系统,并将所思所想植入画中,达成在"见闻之知"之上的"德性之知",使山水画不仅在技法上日趋完备,更重要的是在山水画境界上获得升华。尤其是宋代王朝把江山比作"家山",激发宋代的山水画家创作出了一大批诸如:【溪山行旅图】【千里江山图】【万壑松风图】等辉煌巨制,成就了中国画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两宋之后,文人画的崛起,从另一方面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把江山比作心中的"丘园"和"林泉",创作出了诸如:【鹊华秋色图】【富春山居图】【青卞隐居图】等一系列经典佳作,推动了中国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时过境迁,当我们手握千年不变的画笔来到了今天,过去那种"平畴十里桃花暗、隔岸三重草屋明"的田园山水,已再难寻觅,取而代之的是林立的高楼、穿梭的马路和熙攘的人群。在这盛世繁华的时代,如何用手中的画笔,去捕捉时代的气象,反映当下的生活,已成为我们这一代山水画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文/何加林)

作品欣赏

何加林

老寨新韵

200cm×200cm

2020年

何加林

宑底秋色

38cm×45cm

2015年

何加林

秋岩叠嶂

244cm×122cm

2016年

何加林

曲水流觞

200cm×200cm

2019年

何加林

甘南秋色

34cm×45cm

2017年

何加林

瘦西湖写生

38cm×58cm

2019年

何加林

太行山秋色

144cm×366cm

2016年

何加林

烟花三月

38cm×58cm

2019年

何加林

意写小盘谷

38cm×58cm

2019年

何加林

云台山一斗水

49cm×49cm

2015年

(来源:中国美术报)

画家简介

何加林 ,杭州人,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专业,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文化和旅游部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央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河北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国家画院创研部主任、美术馆馆长。获第三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先后入选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作品【汉中古道行】曾获全国「中华杯」中国画大奖赛银奖(1988年,北京,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作品【秋气嶙峋】曾获全国首届中国山水画展金奖(1993年,合肥,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作品【居垅含氤】获97当代中国画坛百杰奖(1997年,北京,中国文联主办);作品【山色空濛雨亦奇】曾获第十届全国美展银奖(2004年,北京,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