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1962年中印之战难决策,开战前仍争论,毛主席:打!打不好重来!

2024-01-02国风

「我们两国之间的吵架,不过是两国千年万年友好过程之中的一个插曲而已。」

这是1959年5月,毛泽东亲笔写下的话,通过中国驻印度大使潘自力转达给印度政府。

毛泽东以和平友好的态度向印度交个「底」,目的就是希望印度方面能够自重,和平共处。

毛泽东始终认为,和平友好是中印关系的主流,要辩证地去看待中印的纠纷和中印友好的大局关系。

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在反帝、反霸权斗争之中,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

毛主席非常珍视中国和印度千百年来的友好交流,尽力通过友好的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

只是没想到,印度当局对我们领导人的好言相劝置若罔闻。

在短暂的平静之后,印度边境又开始骚动起来,开始了新的一轮蚕食中国领土的行动。

他们对自己的军队也是盲目自信,总以为印度军队已经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斗力很强。再加上美国的刻意挑拨,承诺给印度最高援助,让印度更是有恃无恐。

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边界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在两国人民长久和平相处的过程之中,双方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边界线。

从前,英国统治印度的时候,曾经不断向中国西藏地区骚扰,妄图蚕食,中印两国边界争端不断。

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了一条所谓的「麦克马洪线」,以英国外交官亨利·麦克马洪爵士的名字来命名,强加给中国。

这条线完全是非法的,中国历届政府都没有承认。

印度在独立之后,尼赫鲁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依旧推行英国的政策,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的时候,印度甚至竭力阻挠。

从1951年到1957年,印度乘着中国抗美援朝之际,没有少做手脚,一直在向「麦克马洪线」以南、传统习惯线以北蚕食中国领土。

得知消息之后,毛泽东出于对中印两国传统友谊和根本利益考虑,对印度方面的寻衅滋事一直都抱着忍让的态度,将祖国领土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的毛泽东,已经在竭力克制了。

毛主席很清楚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中国不会这样蠢,东面树敌于美国,西面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我们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

50年代中期,中印的高层领导人交流频繁,关系密切。

毛泽东曾经四次与尼赫鲁进行长谈,关于战争和和平,毛泽东曾经明确表示:中国是很需要朋友的,我们是一个新中国,虽然我们号称是大国,但是力量还弱。

毛泽东的回答就是想要消除印度对中国的疑虑。

中印的友好在这段时间之内达到了高潮,日内瓦会议期间,中国和印度曾经多次磋商。

尼赫鲁

1954年6月25日,周恩来应尼赫鲁的邀请,在日内瓦会议的间歇对印度进行了三天正式访问。这是周总理第一次到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正式访问。

1954年12月18日,第一次亚非会议上,曾就是否邀请中国参与会议的问题发生了争执。

尼赫鲁明确表示了,同意邀请中国参加。

1955年万隆会议上,中国和印度相互配合,互相合作。那时候中国和一些亚非国家还没有建交,尼赫鲁以「一个社会地位已经确立的老大哥」的身份,将周恩来引见给各国的代表。

当时一些国家的代表还在会议上攻击共产主义中国,尼赫鲁怒气冲冲,在会议之后批评了攻击中国的代表。

比如锡兰总理科特拉瓦拉的回忆录之中就曾写下了这件事,说尼赫鲁当时批评他「背离了主题,并且质问我是否要捣乱」。

在会议上,周恩来发表了著名的「求同存异」的讲话,尼赫鲁当即走上了讲台,支持周恩来的发言。

他说:「中国总理今天的发言,应该受到最大的重视,中国总理说的话是权威的!!」

在毛泽东和尼赫鲁最后一次会谈之中,毛泽东曾经引用了屈原的两句诗:「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当时毛泽东对结识尼赫鲁这样的朋友是何等喜悦。

1959年,印度又想要将中国管辖下的西段3.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到印度,在中印边界东段,双方军队发生了第一次武装冲突。

周恩来和尼赫鲁

10月,印度又在西段挑起空喀山冲突。

11月,中国政府最高层决策会议在杭州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胡乔木等人。

总参谋部的雷英夫汇报这一段时期中印边界不断发生流血事件,中印边界的我方指导员已经到了怒不可遏的程度。

雷英夫提交了总参和外交部共同研究的避免中印边界冲突的几项措施。

上面写着:不许打第一枪,不许还击……

毛泽东从头到尾沉默地听着,面色凝重,不停地抽着烟。

雷英夫提到现在一些部队避免冲突非常困难,毛泽东摁灭了烟蒂:「咱们有些同志打了几十年的仗,可还不懂得一个起码的道理:两军的边防战士一天到晚鼻子对着鼻子站在那里,手里都拿着枪,一扣扳机,子弹就会打死人,冲突怎么能避免呢?」

最后,毛泽东提议双方都各自向后撤退20公里,以避免冲突,如果印度方面不同意,那么我们就单方面向后撤。

根据毛主席的建议,杭州会议后,中央确定了这项边界隔离政策,中国政府单方面命令军队后撤了20公里。

但接下来的两年之内,印度军队得寸进尺,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

1959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他在中印边界的问题上面指责中国、偏袒印度。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同赫鲁晓夫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坚定中国政府的原则和立场。

1960年4月,周恩来飞往新德里,和尼赫鲁举行边境问题的高级会谈。

尼赫鲁自始至终态度没有任何转变,还向周恩来提出了过分的领土要求,要求中国政府拱手相让12.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一个福建省的大小。中国政府严词拒绝。

无论中国政府如何强调和平共处,印度依旧反其道而行之,坚持用武力改变边境的现状,为了达到他们的领土要求,还借边界问题掀起繁华活动,恶化中印两国的关系。

周总理此次谈判后,印度政府进一步酝酿派遣巡逻队,插入中国哨所之间的空隙地带建立据点。

这一计划被印度政府称为「前进政策」,目的就是尽可能多地在中国控制的地区建立哨所,以遏制中国的补给线,妄图使印度有足够的优势「赶走」中国军队。

1961年,中国政府多次向尼赫鲁提出和谈的建议,并且对边境双方实行隔离政策,都被印度当局一一拒绝。

印度陆军总部在给西段印军的命令,原来是「只有遭到射击时才开枪」,改为「如果中国军队危险地迫近你们的阵地时就开枪。」

1962年,局势越发紧张。

印军不仅疯狂在我国境内修建大量的据点,还向我军的哨所扔石头,有事没事举着刺刀向我们比划。

而中国军人一直谨遵毛主席的命令,从来没有主动攻击过。

9月20日深夜,印军偷袭我军哨所,我军一名连长牺牲。

当时前线的情况只需几分钟就能呈交给毛主席,毛主席得知后愤怒而无奈道:「我10天10夜也想不明白,尼赫鲁为什么要搞我们?」

而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三年困难时期,台湾那边还在叫嚣着要反攻,美国虎视眈眈,英国支持印度。

针对事态发展的严重性,原本不想出手的毛泽东提出对印度入侵「绝不退让,力争避免流血;犬牙交错,长期武装共处」的方针。

人民政府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但印度方面对中国政府和平的诚意选择视而不见,他们甚至觉得,中国一次次退让,就是为了避免作战,中国军队绝对不会也不敢和印度军队直接开战。

陈毅如此总结:「首先是由于中国一再忍让,印度政府得到一个错觉,以为中国不会进行反击。同时,印度政府错误地认为中国国内的经济情况很困难,在国际上很孤立,因此妄图用武力来迫使中国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