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霸凌这个事,自古至今,从未消亡过?因为世间总有可仰仗之势,总有不知天高地厚之人。但不要忘了,天地万物都要遵「道」而行。何为「道」?「有无相生」是「道」;「高下相盈」也是「道」;「柔弱胜刚强」还是「道」。柔非真柔,弱非真弱,才是老子所说之「道」。读懂【道德经】六十九章,你就明白「反者道之动」用在兵法上,究竟有多强!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老子反战,却一再讲兵,所为之何?借兵事讲人事,借人事讲大道玄同,为弱者「道之用」,为反者「道之动」。本章中,老子虽没讲「柔」和「弱」,却处处体现「柔」和「弱」,弄懂这两个字,就明白两军实力相差无几时,为何哀兵必胜。
一、谦退无争,反为之动
在中国历史上,两军交锋,以弱胜强、以少敌多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明朝北平保卫战,燕世子朱高炽以一万老弱守北平城,抵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坚守一月有余,直到燕王朱棣带领朵颜三卫回援,李景隆无功而返。要知道李景隆自幼从军,是在战火中淬炼出来的高级将领,又自持朝廷正义之师,以五十敌一,为什么没能拿下弹丸之地呢?
(一)谦退之道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弱胜强案例。在这场战役中,两军主帅,一方是战术素养极高的职业将领李景隆,一方是毫无战斗经历的王公子弟朱高炽,况且对方还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这一仗朱高炽要怎么打?
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老子所推崇的用兵之道带有深深的道家思想。这一点在「不敢」和两个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不敢」并非胆小之意。在古代,「勇」和「敢」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意思。第六十七章的「慈故能勇」一句,「勇」字作勇武之意;但此处的「敢」却是贸然、大胆之意。所以,「不敢」应理解为谨慎,不冒进。
在生活中,有一种人往好处说叫社牛,往坏处说叫没皮没脸,拿别人家当自己家,典型的「你的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说穿了就是自私自利;这种人身上通常还有一个毛病,叫「得寸进尺」,就是贪得无厌。但凡这种人,乍一接触觉得人不错,容易相交,但时间一长就会发现,诸多毛病,为人所厌恶。
可以说,这种性格是为人处世的大忌,而为将则更甚。这句话是说,当两军对垒时,当以防守为先,不要先去进犯对方,不贸然前进一寸,能退的时候,先退一尺,先礼后兵,占一个「理」字。其实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一旦你觉得战无不胜了,那就离一败涂地不远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所以,朱高炽难能可贵的一点就是,虽出身贵胄,却没有骄娇二气,李景隆大军围城,他坚壁不出,隐忍为上。在电视剧中有一个场景令人感触至深:当两军相持不下时,朱高炽抱着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一起守城。不论历史真相如何,就剧论剧来说,这一举动很贴合人心。
一来说明朱高炽并没有将北平城视为自家地方,否则他大可以将百姓押上城楼对战,因为百姓都是自己的臣民,为君主守业是尽义务。这是「不为主而为客」。二来他对李景隆始终以晚辈自居,虽然对方是敌,但他从未轻蔑对方,而且对朝廷之军以敬为先,不善自冒进,坚壁多日才不得不打。这是「不进寸反退尺」,以德守城,焉有民不从之理。
(二)无争之争
所以, 老子说:「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第一个「行」字是指挥之意,第二个「行」字可以理解为行动。古人打仗很有意思,讲究阵法,而且越是正规军,越讲究排兵布阵。所以像游击战这种山野打法,很多正规军都适应不了。不是输在技战术上,而是输在战术固化和轻敌上。当然老子并不懂兵法,但其思想的指导意义却远胜兵法本身。所以老子说,两军交锋,虽然有阵势,也要像没有阵势一样。
「攘」指的是奋起。古代打仗前也要做誓师大会,搞一搞战前动员,比如明成祖朱棣在北征鞑靼之前、明宣宗朱瞻基在平汉王之乱前,都开过誓师大会。士兵在山呼万岁的同时,还有一个重要的动作就是抬臂。为什么要抬臂呢?可以鼓舞士气。但老子却说,不要奋臂。这里老子并不是说不要搞誓师,或者誓师的时候不要加上全体举臂这个动作,而是借「攘无臂」之说,告诫我们不要过分宣扬武力,要保存实力。
「扔无敌」是说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一样;「执无兵」是说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持。这是说,不要跟敌人硬刚,要迂回作战、诱敌深入。尤其是以少敌多的战役中,这种战术思想就很关键了。
在日常生活,当我们遇到比自己强的竞争对手时,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从侧面迂回,迷惑敌人,反而更有效。比如我们和一家大公司争夺同一个项目,在投标时,明知自己在价格上没有优势的前提下,聪明的公司会采取以资源换价格的战术,靠附加服务来吸引招标方。可见,不用以武力示人,也能达到「行无行」的效果。
自古「道法术器」是人思想的四个层次,兵法为术,道德经为道。老子以」道「讲兵法,虽然超出了术的范畴,但以道驭术,更高级。
二、轻敌者,必一败涂地
那么,在两军对垒中,还有一大禁忌——轻敌。很多人输就输在这一点上。所谓「骄兵必败」。你瞧不上眼的对手,往往叫你刮目相看,甚至一败涂地。
比如这场北平保卫战中,李景隆自持五十万大军在手,又是朝廷的正义之师,打一个区区万人驻守的北平城,还不是降维打击吗?可是结果却出人意料。他接连攻城一月有余,非但没能跃雷池一步,反而等来了燕王和朵颜三部的援军。久攻不下,必损士气,加之内卷严重,用人失误,导致李景隆大败而归,也给了燕军南下的机会。
老子说:「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世间的祸患没有再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要丧失了我的命脉。「宝」在此处可以理解为克敌制胜的条件。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在体育比赛中,轻敌的恶果体现得更直接。比如频频翻车的本届欧洲杯,葡萄牙小组赛末轮遇名不见经传的格鲁吉亚,没虐成菜鸟,反被鹰啄了眼,帮助对手开创历史,首次打进欧洲杯十六强。再一次证明了,欧洲足坛无弱旅,别小瞧任何一个对手,只要稍稍放松,分分钟就能翻盘。
三、抗兵相若,哀者必胜
所以, 老子说:「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获得胜利。当然,「哀兵」也可以理解为弱旅、挨打的一方,比如朱高炽所率领的北平守卫军。当时燕王朱棣为南下进军,更为迷惑朝廷,带走了燕军中的全部精锐,只留下一万老弱残兵守城。与李景隆的五十万朝廷正规军相比,这支军队实在不堪一击,这就是「哀兵」。
当然,老子所说的「哀者胜矣」是建于双方实力相当的基础上。所谓势均力敌,才见真章。当两支军技战术水平相当、军事素养相当、兵力数量相当时,取胜的关系在于主将;而主将相抗,比的不是武力,而是心力。这时候老子的」慈者无敌「理论就派上用场了。
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凡是两个人发生争执时,先动手的一方不占理,防守的一方虽然步步后退,但也是步步为营,占上了道德的制高点;同时看对方出什么招,再见招拆招,方便隐藏自身实力,待对手胡乱出招元气耗尽,再以逸待劳,将之前积累的委屈、愤怒一股脑倾泻出来,还不势如破竹?所谓」哀者必胜「。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可见,老子以战反战,讲兵法,实乃「以戈止戈」之道。兵者不可轻用,用之则需谦退无争,不主动侵略,不主动挑衅,被动守势,看似柔弱,反而能激发士卒斗智,行不争之争,自然所向披靡。若主动挑衅,失「德」在先,又轻敌冒进,损「道」在后,必遭惨败。所以两兵相争,实力相当,越是哀者一方,越容易获胜,这是因为占了天道厚德的先机。
译文
用兵者曾说:「我不敢进犯,而采取守势;我不改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是说,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虽然要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持。
祸患没有再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要丧失了我的命脉。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慈悲的一方可获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