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慈禧写过一首诗,曾被编入小学课本,最后一句几乎人人知道

2024-02-18国风

叶赫那拉·慈禧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风云人物,她虽不是正统帝王,却垂帘听政近五十载。

谈及慈禧,人们无不憎恨她的血腥统治与独裁手段。若非其坚守闭关锁国的政策,近代中国何至于遭受列强欺凌。

但大家在厌恶慈禧之时,也不由得佩服她的文采与胆识。毕竟慈禧并非真正的显赫之后,刚入宫时同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个女人之所以能得到咸丰皇帝的赏识,便是因其「年十六时,五经成诵,通满文,二十四史亦皆浏览,因而批览各省奏章」。

实际上,慈禧的文化素养确有可圈可点之处。而她在自己32岁时所著的一首诗,更是被奉为圭臬,曾一度编入地方小学课本教材。

慈禧所著的这首诗,便是大名鼎鼎的【祝父母诗】(一说【祝母寿诗】),创作于慈禧母亲富察氏六十大寿的时候。

慈禧没有时间去给母亲祝寿,就让侍臣给母亲送了很多的东西,其中就有亲笔写的一幅书法。

这幅书法一直保存了几代人,最后毁于「特殊时期」。诗曰:「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融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尤其最后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几乎是人人皆知的名句。但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这句话是其实是出自慈禧之口。

在我们传统印象,慈禧是尖酸刻薄、阴险狡诈的负面形象,又怎会说出如此震撼人心的名言?

然而事实却是,这首【祝父母诗】确实是出自慈禧之手。不过,仔细翻阅清宫档案和史书文献后却发现,慈禧与她的生母富察氏关系并不和睦。

现今学术界流传着多种慈禧的身世由来,有说慈禧是汉人女孩,生于山西长治,也有说慈禧生于福建漳州。

最权威的一则说法是,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其父名惠征,乃满洲正黄旗人,初任山西潞安府知府,后升任直隶霸昌道道台,不久调任福建汀漳龙道台,死在福建任上。

民国三十七年编写的【南靖县志】记载:「逊清咸丰癸丑,漳观察文秀,号莲溪,正黄旗人。遭双刀之乱,殉节殁于官,其女文氏(慈禧)避难山城。值咸丰帝征选宫人,遂应选入宫,未几进位西宫。」

因是家中长女,惠征死后,只有16岁的慈禧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和母亲富察氏一起扶着父亲的灵柩回老家安葬。

安葬完父亲,慈禧以秀女身份被选入后宫。因才华过人、善于公文,得到咸丰帝垂怜。咸丰六年(1856年),慈禧诞生下一子,咸丰帝大喜过望,将其晋封懿妃。

母亲富察氏得到消息,同样十分高兴。按照清律,她可以进宫为女儿庆贺。

翌年初,富察氏打点好一切后进入紫禁城探望女儿。

按照规定,无论何人入宫都要先行跪拜礼。不过通常只是做做样子,宫里的晚辈不会真让父母跪拜。

看到父母要行礼时,就向身边侍从使眼色,赶忙伸手搀扶。如此一来,父母可以趁势起身,既保全了礼仪,又不失颜面,皆大欢喜。

出身大族的富察氏对宫中这些规矩了然于胸,她原以为自己入宫门前行个礼,只不过是做个样子,女儿慈禧肯定会命人搀扶自己。

但没想到,富察氏一连三跪九叩,慈禧却不理不睬,更没有下人搀扶,最后还是自己较为狼狈地从地上爬了起来,尴尬至极。

这么一闹,富察氏便已发觉女儿对自己颇有意见。入宫后更是谨言慎行,哪像探望女儿,倒像是进宫受罪。

没多久,富察氏便忙不迭地向女儿告辞,赶紧返回家中。慈禧倒也没有挽留,母女俩竟如此「生分」。

不仅如此,慈禧明知母亲富察氏极看不惯一朝发迹的「暴发户」,讲究衣着得体,她还故意指使梳头丫鬟把自己的头发弄乱,然后往头上插满首饰。

知女莫若母,富察氏知道慈禧这是故意给自己添堵。但在「受宠」的女儿面前,她只能听之任之,不敢流露出半点不满,三跪九叩等礼仪一点都不省。

自此之后,富察氏几乎不入宫探望女儿,慈禧也不回家省亲。

按说父亲早亡,慈禧应当与母亲相依为命、感情和睦,那为何她却故意戏耍富察氏?这都源于一件小事。

入宫前,既聪明又专横的慈禧爱出风头。一次,母亲富察氏亲手为她缝制了一件翠色小衫,样式十分新潮且别致。后来母亲又给慈禧的妹妹缝制了一件一模一样的新衣。

这可不得了,慈禧看到妹妹的新衣服和自己的一样,二话不说,立即抄起剪刀把它剪成布条。

富察氏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缝制的衣服被女儿剪烂,非常生气,告诉了慈禧的父亲。父亲听后大为恼怒,责问女儿为何要如此行事?

为免受皮肉之苦,慈禧这才说出真实原因:她不满妹妹与撞衫,那样便会降低自己在兄弟姐妹中的特殊性。

从这件事,父母也明白了这个女儿爱出风头,却又骄横的脾气秉性。

数十年后,父亲病故,慈禧入宫,母亲富察氏留在家中。看似一切风平浪静,但慈禧依然对这起「撞衫」事件耿耿于怀,所以便趁此机会,狠狠地报复了母亲一番。

直到后来,儿子处处和她作对时,将心比心,慈禧对母亲的态度才有所改变。直至1867年,富察氏六十大寿,慈禧挥毫泼墨,写下这首【祝父母诗】。

从慈禧能写出「可怜天下父母心」,便不难看出,她还没有坏到骨子里,至少人性中还保存了「孝顺父母」的这一道德品质。

只是慈禧过于记仇,且得理不饶人,身边人没少吃她的亏。

参考文献:

[1]王开玺.略论慈禧太后的文化学养[J].北京社会科学,2013(05):31-41.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2013.05.007.

[2]何长静.论【帝王女人】中慈禧女性意识的矛盾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66-69. 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17.0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