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一切皆空」的「空」是什么?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

2024-04-02国风

编辑丨杨宏

作者简介:

桡哲,独立学者。10余年来,致力于东岳哲学的革新、研究、传播和发展。

著有原创哲学理论:「外在生存结构论」、「群团化分工论」;【三大起源通论】(含生命起源、意识起源、社会起源);心理学基础理论【狭义心理学】、【物演人格论】;哲学通史【物演哲学史】;美学基础理论【物演美学论】。

佛学「一切皆空」的「空」指的是什么?

很多人喜欢佛学、研究佛学,但是对佛学最核心的理论「缘起性空」却理解不是非常深刻,甚至出现了很多误解,甚至错误的理解为「一切皆空」,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还会觉得这个世界都是虚幻的。

但佛学中的「空」真的是这样吗?

佛学中什么是真正的「空」?

还有,佛学中的「空」就一定对?

现在,我们用最前沿的物演思想来试图为大家重新阐释佛学中的「空」。

首先,先来看佛学中的「空」要如何理解。要知道, 将自然万物作为对象而言,对象要么指向精神存在,要么指向客观存在 。而「空」所指谓的对象除此之外也就没有其他。

所以,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个角度是「精神存在」,就是任何人所「认识」到的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精神的产物,是我们精神中的存在;

第二个角度是「客观存在」,就是抛开整体的精神,自然万物本身,而佛学中认为的客观存在因为在不断流变,所以就是「空」。

先来看第一个角度,所谓「精神存在」可以理解为人类通过「五感」所形成对「外物」的认识。

譬如,对「对象」形成的触觉是100多种iron channel和gpc 2的蛋白质作为介质;对「对象」形成的「嗅觉」是400种左右的嗅觉受体蛋白和受体来达成与「外物」的结合;味觉凭借的是通过几十种离子通道蛋白和受体来达成与「外物」的结合;然后是视听中的存在,是视觉系统将对象反射出杂乱光波中400-700纳米波长的光波处理成对应的「亮」,然后色觉是将这些波段处理成7种具体的颜色;而听觉则是听觉系统则是将对象释放出的杂乱机械振动波中的16~20000赫兹波长的振动波处理成「秩序的错觉」。

所以,人类对「外物」的认识都是基于「五感」达成,是我们的感觉系统扭曲了或模拟「外物」本身,最终形成我们对「外物」的认识,此谓之「精神中的存在」,是完全被主体的感知系统所规定的,不同的感知系统达成对「外物」的认识也就不一样。

那么,站在这个角度来看,除了那个「模拟结果」是「空」之外,无论是感知载体,还是客观存在本身,都必然是存在的,而不是纯粹的空。

因为,倘若无感知载体,或客观存在本身不存在,那又怎么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存在」。

所以,就精神存在的角度而言,「空」仅仅是「精神存在」本身可以视为一种无实物的「空」,因为「精神存在」更多是一种「神经生理反应」或是「视听影像」,从这个角度而言,佛学中说的「空」是成立的。

再看,第二个角度是「客观存在」。

要知道,无论是西方哲学、道家思想、佛学思想,其追究根本,都是为了解决「一切皆在流变」这一根本问题。

而佛学提出的观点则是认为, 既然一切万物皆在流变,那么就没有什么「存在」是真正的存在 ,此为「空」的根本指向。

简单说,就是一切客观存在都在不断流变,那么一切客观存在就都是「空」,毕竟会一直流变。而这也才算佛学中「空」的真正内涵,只不过这种内涵是有偏差的,是错误的。

而既往理解的「空」则是认为,「空」并不是没有事物,而是没有「本质」。或者说,外在的事物本来就是无意义和本质的,所有的本质和意义,都是人主观赋予的。

这种解读其实和第一种解读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基于不同程度的主观精神对「存在」的理解或定义,只是说「五感」是从固有的感知载体本身来模拟或构建「外物」,而理性则是从更为复杂的认知来构建外物,本质一样。

综上所述,佛学中所说的「空」基本指向的是「精神存在」,就是一个人对万事万物的理解,皆由其「心生」,当主体自身的认知或感知发生了改变,其形成的「精神存在」也就对应发生变化,这当然可以说成是一类「空」,基于这个角度的「空」是成立的。

但同时也要知道,尽管包括人类感知载体在内的一切「客观存在」,尽管都在不断发生流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客观存在」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它只是从一种存在形态转化为了另一种存在形态而已,所以 客观存在绝不是空,从这个角度去认识「空」,就一定是错误的

基于「物演思想」重新解读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