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庄子:烦恼的根源在于,心中有分别和执着

2024-07-30国风

【庄子.齐物论】里,庄子引申了一个白马的故事。

名家的代表公孙龙有一个「白马非马」的论断。

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想要出城。

当时官府有令,所有马匹一律不许出城。

于是,公孙龙和守卫诡辩起来。

公孙龙说,

白马代表一种颜色,

而马代表一个物种,

颜色和物种可不能划等号,所以白马不是马。

守门的官员被他绕晕了,居然真的放他出了城。

在那遥远的春秋战国,烽火连天中孕育着思想的璀璨。

公孙龙,名家的翘楚,以「白马非马」之论,震惊四座,其言犹在耳:「白马者,马与白之合,非马也。」一语既出,逻辑与常识的边界似乎被悄然重塑。

而另一边,庄子,逍遥游于天地之间,以「道通为一」的哲学理念,笑看世间万物,道出:「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

这不仅是对公孙龙论断的深刻反思,更是对宇宙万物本质的深邃洞察。

公孙龙的白马之辩,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哲学舞蹈,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地踏在逻辑的节拍上。

他以颜色与物种的区分为基础,构建了一个看似无懈可击的逻辑体系。

然而,这不仅仅是对语言游戏的玩弄,更是对事物本质与表象、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

白马,作为具体存在,既承载了「马」的共性,又赋予了「白」的个性,两者相加,是否就能简单否定其作为「马」的本质?

而庄子,则以他那超越世俗的慧眼,洞察了这一切背后的虚无与统一。在他看来,世间万物,皆由道生,归于道灭,本无固定之相,无绝对之名。

人们赋予万物以名字,不过是为了方便交流与认知,但这些名字与定义,往往成为束缚我们思维与心灵的枷锁。

正如他所言:「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路,本非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名,本无名,叫的久了,便有了名。

一切看似固定的界限与规则,实则都是人心所造,随境而迁。

进一步地,庄子与老子的思想不谋而合,共同揭示了人类认知的主观性与相对性。

【道德经】有云:「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在庄子的世界里,美与丑、善与恶,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人心中的偏见与执着。

正如我们看待同一件事物,有人视之为珍宝,有人却弃之如敝屣,皆因心境不同,立场各异。

因此,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即通过内心的修炼,超越这些人为的界限与评判,回归自然本真,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至高境界。

公孙龙的白马之辩,看似是在区分与定义,实则是在揭示万物之间复杂而微妙的联系;

庄子的万物归一论,则是对这种区分与定义的深刻反思与超越。

他们之间的交锋,不仅是逻辑与哲学的碰撞,更是对人性、社会乃至宇宙本质的深刻探索。

庄子所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正是对这种探索的精炼概括。

当我们试图将世界划分为不同的部分,给予它们固定的定义与评判时,我们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对世界的认知与理解;

然而,这种「成就」往往伴随着偏见的形成与本质的遮蔽,即所谓的「毁」。

只有当我们超越这些人为的界限与评判,以一颗无分别心去感知世界时,才能真正实现「复通为一」,回归万物本源的纯粹与统一。

「白马非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逻辑与语言的辩论,它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的定义和标签所迷惑,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事物的本质。

庄子的「道通为一」,则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告诉我们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保持一颗平和、包容、无分别的心,方能洞察万物,领悟生命的真谛。

当我们再次审视自己,是否也曾因为一些外在的标签和评判,而忽略了内心的声音?

是否也曾因为对某件事物的执着,而失去了对其他可能性的探索?

庄子的智慧,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照见自己的不足,也给予我们前行的力量。

让我们学会放下,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着与偏见,让自己的心灵像天空一样广阔无垠,像大海一样深邃包容。

当我们真正做到「心无挂碍」时,就会发现,原来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是那么美好,那么值得珍惜。

在结束这篇文章之前,用庄子的一句话作为结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这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世界里,让我们保持一颗好奇与探索的心,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用智慧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超越世俗、洞察本质、活出真我的人,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