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林风眠:诗性浪漫,画至生命终点

2023-12-19国风

来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林风眠

(1900—1991)

林风眠,生活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光景,林风眠的艺术生涯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发展的缩影。到他老了,他身边很多朋友都死去了。包括他的好友傅雷夫妇,他们在自己的家里上吊自尽。这是他一辈子都忘不掉的沉痛打击,他自己后来也经历了数年的囹圄之灾。但任何一个看过他的画的人,读过他文章的人,或有幸能见过他的人,都会明白,艺术的美,和它给人带来的一切充满希望、光明的东西,都是抽水马桶冲不走的。

黄永玉在【比我老的老头】一书中,这样写到林风眠的去世:92岁那年的8月12日上午10时,林风眠来到天堂门口。「干什么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问他。

「画家!」林风眠回答。

林风眠,广东梅州人,近代画家。无论是早年的抑郁,还是后来的斗争,年老的孤寂,他的画一直是干净且平和的。林风眠1919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返国,20至25岁是在欧洲度过的。1920至1923年,他相继在迪戎美术学院、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素描、油画。

林风眠好读书,尤其喜读文学名著和哲学著作。他在德国游学,受到北欧画风的深沉忧郁特色的影响是可能的。德国的哲学思想明显影响了这个原本平静的人。他的画风以灰、黑色调为主,笔线粗扩,风格沉郁,和少年时轻快抒情的作品形成了明显的对照。这正透露出画家思想性格的另一面:对社会人生的深刻关心和沉重的历史使命感。

林风眠爱画裸女,却毫无色情。他笔下的女性,无论容貌还是气质,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仕女画或近代「月份牌年画」。尽管她们总是赤裸着身体,但都带着淡淡的、隐约的忧郁,自然、单纯、真实,犹如一泓山泉,清澈见底,令观者灵魂净化、情感升华、邪念消失。

回望林风眠的过去,童年时的他就是一个失爱的孩子。他本来有美丽热情的母亲,然而因为母亲爱的是别人而不是林风眠的父亲,并且有过与所爱之人私奔的行为,这极大地激惹了她嫁入的林氏家族。

他们本来要烧死她,但因林风眠拼死护母,母亲才免于一死。然而最终,严酷的家族宗法制度还是毫不留情地剥夺了林风眠拥有母爱的权利,他们将他的母亲卖掉了。五岁之后的林风眠,再未见过自己的母亲。

他自己也讲,我就是好色这是他在情感上永远无法向人诉说、也无法分担的一个创痛。要说后来的林风眠特别喜欢画带着强烈母性意味的仕女像,与他内心的这一个创伤当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1925年冬,林风眠回国,由蔡元培推荐担任国立北平艺专校长兼教授。1928年,国立艺术院在杭州西湖之畔建校,林风眠任院长,不久,艺术院改国立杭州艺专,林风眠改任校长,直至1938年。

从1938年至1977年,整整40年的漫长光阴,林风眠始终作着寂寞的艺术探索。这期间包括了重庆时期(1938-l945)、杭州时期(1945-1951)、上海时期(1951-1977)。三个时期略有变化,但你从他的画里看出,作为一个成熟的画家,其内在的精神追求是一贯的。即使世界变迁,他的画却越来越平和,对现实人世的实感演化为对自然和虚幻人物情境的描绘,油画渐少甚至不见了。激越的呐喊和沉重的悲哀转换为宁静的遐思和丰富多彩的抒写。

回望林风眠的一生,他个人的小历史,始终贯穿在一个跌宕的大历史中。他整个人生领略过的温馨时刻,实在是太少了。经历过「文革」的知识分子,要么疯掉要么自杀,鲜有「遗漏」的,而林风眠是其一。他说:「我绝不自杀,我要理直气壮地活下去。」

「文革」结束后,林风眠在叶剑英的帮助下被批准出国探亲。他被允许带走34幅旧作,换得一张从香港到巴西的单程机票的外汇。临行前,他把带不走的画全部赠予朋友。

好友巴金收到的是一幅【鹭鸶图】,这幅画至今挂在上海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的客厅中。学生吴冠中收到的是【芦塘归雁】,吴冠中想到先生此去孤雁离群,潸然泪下。

林风眠晚年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他一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整理画册,更谈不上出版全集,以至今天市场上林风眠画作赝品不计其数。林风眠虽与徐悲鸿、刘海粟齐名,他的作品却因真伪难辨价格远远落后。

1991年,艺术家林风眠星殒香江。他被吴冠中称为「伟大的宗师」,一生经历坎坷、跌宕起伏。而他生前的争议和误解并未随其逝世而消失,如今依然有不少是非传言,作品也真假难辨。但作为中国20世纪现代美术教育家和艺术先驱,他始终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道路,试图将传统艺术领向更广阔的天地。其对美术教育的贡献和艺术成就永远值得肯定和探究。

▲ 「 饱受争议?」

林风眠一生都在为调和中西艺术探索奋斗。作为画家,他融合中西绘画,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为教育家,他培养出吴冠中、赵无极和朱德群等知名艺术家,贡献不可估量。但时至今日,他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真伪问题依然存在争议。

张爱玲曾说:「中国的洋画家,过去我只喜欢一个林风眠。」但事实上,当时像林风眠这样留法且主张调和中西、提倡新绘画的艺术家并非主流,甚至有些不伦不类。而对其褒贬不一的评价也从那时延续至今。

林风眠在临终前写下最后一句话:想回家,回杭州。可见杭州的十年对他意义非凡,更是其一生最辉煌的十年。1928-1937年间,他创造了中国艺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篇章,学生吴冠中、赵无极等人更是撑起中国近代美术史半壁江山。

早在1927年担任北平艺专校长时,他就打破传统、多次登门请当时还只是一名画民间画的木匠齐白石去学校任教。齐白石在【白石老人自述】中回忆道:「起初,不敢答允,林校长和许多朋友再三劝驾,无可奈何,只好答允去了,心中多少有些别扭。」二人这段往事,因林风眠不提鲜有人知。如今看来,他也算是齐白石的伯乐。

赵无极在杭州艺专学习时,因不喜欢国画临摹法逃课,考试时将两个大墨团画在试卷上并题为【赵无极画石】。可林风眠始终很欣赏赵无极,甚至在他留法后为之预留教授一职。

「当我异想天开有不同看法时,林风眠教授鼓励我,要有勇气向传统绘画宣战……最愉快的就是阅读来自外国的书刊和杂志,如【时代生活】【时髦】。在这些书刊里,我发现了塞尚、马蒂斯和毕加索的作品。」可见林风眠的教育理念实属走在时代前沿。即使现在,他也能成为人人羡慕的「别人家的老师」。

林风眠注定是孤独的,也许天生就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而其绘画风格和技法也随人生经历不断改变。他年少时就显现出绘画天赋,在法国的学习又使其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林风眠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部分创作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芦苇」「飞鸟」系列作品在那时就已非常出名。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