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王勃 范仲淹名篇永垂,为何没入选唐宋八大家?

2024-06-28国风

唐宋八大家主要是指的新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查一查小石潭记 石钟山记 醉翁亭记,再对比一下阿房宫赋 岳阳楼记,滕王阁序,你会发现前三者的文风开始转向实用性,言之有物的方向转变。

唐宋八大家新古文明显摆脱了秦汉时期的赋体文学,六朝时期的骈体文学创作特点,摆脱了长篇大论的排比,华丽词藻的堆砌,朗朗上口的工整对仗,给文坛带来欣欣向荣的清新风气。

所以不是八大家选不选王勃 范仲淹的问题,而是他们没有参与到这个运动中来。

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传世作品到底如何归类?

网络上将岳阳楼记归为骈散结合,其实不尽然。

粗略统计一下,岳阳楼记,通篇对仗工整,一对到底以四字对仗为主,对仗部分占到85%,只有承接过渡部分,用了少量的散句。

对比一下滕王阁序,对仗部分约90%,以4+6对仗为主,辞藻华丽 大气磅礴,文学成就明显高于岳阳楼记。

再对比曹植的洛神赋,作为赋体作品对仗比例还略低于岳阳楼记,当然我们可以说后者是赋体,对仗要求不像骈体那么严格,但岳阳楼记的对仗比例超出了洛神赋,归于骈体更合理。

赋体起源于诗经,发展于秦汉,以屈原的离骚和司马相如的三赋为巅峰,赋体强调铺陈渲染 堆砌辞藻,达到感情充沛的效果。

骈体则是魏晋时期,在赋体基础上发展出来的,追求对仗工整,朗朗上口,文风浮华奢靡,但往往华而不实,言之无物。这种文体在盛唐时期被实用主义见长的新古文取代,代表人物是韩愈柳宗元,自此文章回归了它本来的功能,状物灵动准确,言情情真意切,写景栩栩如生,说理流畅通达。

可以这样说,大量用骈体写作的话,会出现表意单一,内容空洞,情感不真实,表达不自然,词不达意,形式大于内容,略显夸张矫情的毛病。从这个方向来看,岳阳楼记、滕王阁序与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有着较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