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辛弃疾酒后写下一首千古名作,句句生动有趣,令人哭笑不得

2024-02-20国风

前言

在中国文学的珍宝库中,辛弃疾的名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他的诗篇传颂千古,其中有一首却因其酒后创作的生动有趣而成为佳话。辛弃疾以豪放的性格和激越的诗风而著称,然而,醉后的他更是为后人留下了一幅令人哭笑不得的艺术杰作。

本文将引领读者深入辛弃疾的文学世界,解析那个醉卧笔端的瞬间,探究他如何在酒兴之下,妙手挥洒,创作出一首千古传世之作。这首诗的背后,是怎样的生活趣事和文学创意?让我们一同陶醉在辛弃疾文学的芬芳之中,探寻那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酒后奇迹。

何况旧日云胡虏,不堪回首

耳熟能详的诗词多写醉酒,然而那真正玩味过美酒的人,又何尝不极力避讳它的一面之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初,老一辈知识分子对酒的态度,颇让人深思。他们总说,酒本来是件有趣的事,可一旦倒霉钻了牛角尖儿,越喝越豪迈,越豪迈越可怜,最后什么烂账都要算在酒头上。

字字皆真。可没有人说,打碎酒器,其实酒器已成牢笼。纵观历史,大半是豪杰壮士,有诗无酒者,方称英雄。真正的豪情壮志,岂能沉溺酣醉,偃然忘却?醉里的诗人,写下那荒诞无稽的遣兴词之时,真的只是酒疯一场么?

若要答话,不得不从七百年前的一张字据说起——都经略使张浚,奉敕致仕回京封赠中大夫,每年给与银八十两,笼统百石米,葡萄十斛。因一张朝廷所颁的闲置条文,这位心怀忧国忧民却被迫退隐在家的词人,度过了南宋末年的岁月长河。

北上中原多次不遂,年轻时那个誓要灭金复汉的郎中,终于老去。他依然念念不忘北伐大业,朝堂的残酷现实却无情冷落每一搏热血的心......

辛弃疾,辛弃疾。谁会记得,你曾在朝堂上奔走呼号,大声疾呼要北伐中原。你上书的万言长策和献计献策,都石沉大海,换不来哪怕一个役使的职位。退隐在家之后,你压抑了太久的愤懑终于决堤。彼窥斗之山色,维清且多愁。 望君恩不重,调寄蜀锦州。

望断白羊,歌尽青萍

辛弃疾并没有拥有什么品质,使他与同时代人有什么不同。甚至他的固执和偏激,为他带来不少麻烦,也隐藏在心里折磨着他。但是,正因为脚踏在这片土地上,因为有过那些北伐的理想和壮志,辛弃疾自然而然地具有普通人所没有的意气风发。

当胡钟始信不战胜,恰是侍奉杜鲁门首; 回味阿衡慷慨誓:大丈夫当如是。十四五岁时就立誓北伐金国,他坚信自己所代表的正义一定会得到天地间,和百姓的认可。

可正当努力之际,朝野局势突然急转直下,和议战胜,进取派遭遇清查,文天祥、谢枋得这样的世间英豪相继罹难。伤天害理如此明显,辛弃疾还能奈何?家居也好,出仕也罢,无论是持家,还是担任地方官。他心中有民生疾苦,有祖宗牵挂,更有国仇家恨在胸,日夜不得安宁。

退隐在家,他灌醉自己,企图麻痹那颗始终思考民生的大脑,可有时清醒后,那种压抑到极点的愤懑情绪会一柱擎天,像洪水突破堤坝——

醉里却谈警醒世人

昨夜,醉里的辛词人抱着松树长吟短叹。借着三两杯清酒,他将那腐朽的朝政痛骂了一通又一通,他诅咒那些只知享乐而不思北伐的当权者,他痛心疾首祖宗的河山还在异族之手......

一醉方休,辛词人醒来已不知今夕何夕。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辛弃疾早已看清这个世道,却没想到它竟然荒诞到如此地步!如今金兵犹在。可朝廷只想着与金立和,长此以往,江山社稷之难复复也将指日可待。

而当年那些劝进的名臣们,又何尝不是出于对国家民族前途的慷慨激昂?如今想来想去, 无功不受禄,甚慚尧舜; 有罪不罹法,自愧汤武。多少次辛弃疾在醉里痛骂朝廷黑暗,又在清醒后反省自己确实无功。

起先,辛弃疾何尝不幻想,倘若自己臂有万夫之力,定要引军北上中原,驱逐鞑虏,收复河山!后来,他又想,即使臂无万夫之力又如何?朝廷若肯重用,自己又岂能无所作为,无以报国?

可惜,朝廷既不重用,自己又无力独立建功立业。人生如此,注定只能抱残守缺啊!「君不见,汉家陵园四百年,树木苍苍向暮天」这江山如留不住,谁来守着?但辛弃疾始终坚信,正义的事业迟早要开花结果,哪怕自己这辈子没等到,也许下辈子,那些仗义执言、英勇退敌的人,终会来到。

敢问谁解忧,唯有杜康

酒,这玩意儿好像冥冥中就跟人的命运有些联系。 以前,朝野风云际会,经略献策,少不得饮宴应酬;后来寄人篱下,失意失败,也少不得痛饮自解。酒这个东西,越喝越难受。但又有谁能一辈子和它无关?总有那么几次,你会需要它的慰藉。

人世间的绝望,往往酝酿于一杯杯苦涩的酒精里。可同样的,人世间的希望,也酝酿于两杯以后的意气风发里。就像之前的无数个日日夜夜,喝醉的辛词人倚在老松树下长吁短叹。他喝醉了么?他从没有醒来么?他是否仍在梦里?

这些问题无从判断。辛弃疾笔下的江山社稷如痴如醉,跌宕起伏;他自己的人生命运也如痴如醉,跌宕起伏。但对于一个有知有识、有骨有气的士大夫而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即使跌入万丈深渊,亦要风流快活一番!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这些年,重读辛词的人很多很多。深刻的人会感叹词人的慷慨激昂,遗憾他的完美主义,甚至为他那悲悯和无可奈何的情怀所打动——他始终未曾放下为国家民族的深切牵挂。200多年后,辛弃疾这类人似乎更令人感佩了。

因为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实用至上、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很难再出现那么一类热血轰轰烈烈、不屑权柄荣华、视死如归的士人学者。而那些在岁月里沉淀下的文人墨客的气度,也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被新时代的物质享受取代。

其实,真正读懂辛弃疾的人不多。对很多人来说,辛词的意境太过深沉,其间蕴涵的历史文化内涵也难以完全领会。然而,这位南宋末年最杰出的诗人,他那种矛盾的个性,那种激昂嘶吼的诗风,却深深打动着每一个略通文墨的人。

或许正因为他那种红粉佳人难以企及的豪放,所以人们才更加向往他笔下的热血和不平。辛弃疾,他死的时候,一定是骄傲地仰起头,像一匹骏马那样奔腾着、嘶鸣着吧。

纵使有人揶揄他醉里呓语,然则这位南宋词坛最耀眼的星,哪怕骨灰落了一地,也足以气吞山河,镇住千秋!因为他的心,始终未沉没在江南大湖的烟雨中;因为他有理想,有抱负,有对这土地深沉的眷恋!

结语

辛弃疾,一位杰出的词人和爱国诗人。他那激昂悲壮的性格,将中国历史上一段荣辱兴衰演绎得淋漓尽致。他用诗词抒发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却也无奈地承受着当时现实的种种冷落。

然则几百年过去,辛词依然闪光耀眼。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抱负理想,更是中华民族千秋不灭的精神脊梁。

山河破碎风飘絮,辛弃疾那番豪情壮志,仿佛穿越时光长廊,响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间。警示我们莫忘国仇家恨,莫忘那豪迈磅礴的气魄!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要问: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没有一个民族是可以丧失记忆的。血海深仇,江山恩怨,终究需要有人来清算。所以,让我们记住辛弃疾,记住他的激昂他的不屈他的悲悯,也记住他对民族复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