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宗教艺术是百花齐放的,大放异彩的不仅仅是佛教的石窟壁画,道教也有石窟和壁画,一样精美绝伦。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东壁(局部)
01
道教造像有什么?
和佛教「三世佛」「五方佛」一样,道教造像也会遵循特定的规则去供奉。要了解道教造像,首先要了解道教的神祇。 道教是崇拜多神的宗教,所崇奉的神灵种类繁多,主要有三清、四御、诸星辰之神等。
三清指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它们是道教的最高主神,是「道」的一体三位。
清 水陆画 玉清元始天尊 重彩绢本
清 水陆画 上清灵宝天尊 重彩绢本
清 水陆画 太清道德天尊 重彩绢本
四御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 即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主掌人间福寿)、勾陈上宫天皇大帝(统御万雷)、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
清 水陆画 中天北极紫薇大帝 重彩绢本
诸星辰之神在道教中的地位很高,主要有五曜(五星), 此外还有东西南北中「五斗星君」,以及二十八宿星君、紫微垣众星君、太微垣众星君、天市垣众星君等。其中,最受崇奉的是「斗姆」。
元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星宿
顶部三位从左到右:计都、紫炁、罗睺
中部四位从左到右:月孛、水星、金星、火星
底部四位从左到右:日、月、木星、土星
还有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道教认为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赫罪,水官能解厄。
例如玉皇大帝,在普通民众的心目中似乎是天界最高的神灵,道教中玉皇为「三清」之下的「四御」之一,是地位仅次于「三清」的「总领宇宙主宰之君」,其职能是「承三清之命,察紫微之庭」。
清 水陆画 中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 重彩绢本
还有文昌帝君,文昌本是星名,亦称文曲星或文星,被认为是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元延祐三年(1316年),元仁宗敕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神遂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
元 永乐宫三清殿朝元图 梓潼文昌帝君
以上提及的仅是道教所崇神灵中很小的一部分。实际上,道教崇拜的神灵成千上万,如正一派崇奉四大天师,全真派崇奉王重阳、丘处机,另外还有各类山神、土地、城隍均位列其中。总之,道教的神祇世界神灵众多,远超乎人们的想象。
元 永乐宫纯阳殿壁画 王重阳南时作居
道教造像同佛教造像相比,更注重写实。道教为本土宗教,根植于中原文化,故更具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中金铜、木雕、石雕造像最具代表性。
道教产生初期本不供奉造像,仅有神位或壁画。道教供奉造像约兴起于魏晋时代,此时道教造像在技巧和风格上都受到佛教造像的很大影响。
明 曾鲸 吕洞宾像
道教既主张出世,又注重入世在追求解脱的同时,又不放弃净化现世的生活故表现在造像艺术风格上便于神奇玄妙、威严肃穆中又渗透着一种尘世生活气息使人感到平易、亲切。另外,道教是多神教,其神像种类很多,故形象也是多彩多姿的。
02
道教造像发展史
道教造像是中国古代道教信仰的重要实物遗存,在今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一定数量的分布。现存宋代及以前的道教造像主要分布在中原北方和四川地区,地域特征明显。
宋 重庆大足石刻石门山三皇洞
一般来说,时代越早,造像数量越少。道教造像起源时间及形态的问题,一直受到宗教考古、道教史、艺术史等多个领域学者的关注。
汉魏时期
先从汉魏时期说起,此时的重要道派天师道主张道无形象,对制作与使用血食祭祀神像持批评态度。汉魏六朝时期国家宗教和民间宗教中流行的祖先、圣贤、神仙的画像、木像、画像石与六朝时期江南地区巫觋制作的神像,都不能算是真正的道教造像。
【太平经】书影
汉代道书【太平经】中记录了早期存思法所使用的身神图,晋代南方地区的道教方士也使用神像作为存思的辅助。随着东晋末刘宋初融摄佛教、天师道和方士传统的古灵宝经及其倡行的灵宝科仪问世,道教神像题材逐渐丰富,并开始用于仪式活动中。
至五世纪,道教进一步吸收佛教功德观念,造像成为积累功德的途径之一,宗教义理的转变与信仰实践的需要共同推动了道教造像之风的盛行。
北魏始光元年(424年) 魏文朗造像碑
最早的道教造像碑
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道教造像均不早于五世纪晚期,而中国的佛教造像至迟在东汉中晚期就已出现,因此一些学者尝试从考古学视角探讨道教造像的出现时间。
主要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认为道教造像起源于东汉时期,另有部分学者将汉代画像中的太一、西王母、东王公等也作为道教偶像崇拜的产物,这一观点显然忽略了道教产生时间和早期天师道仪式特点,另一派的学者对此曾予批评,但他却同时认为五斗米道流行地区以及连云港孔望山发现的「佛像」应为道教造像。
敦煌莫高窟第297窟中的道教人物-羽人彩塑像
第二种观点目前占有主流地位,其根据现存北朝道教造像均不早于五世纪的情况, 认为道教造像是佛教造像刺激和影响的结果,出现时间不早于五世纪。
莫高窟第249窟顶部北坡的东王公图(道教题材)
有关道教使用神像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太平经】,该经多处提及「守一思神法」,如见于「乙部」的「悬象还神法」记载:
夫神生于内,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此男子藏神也,女神亦如此数。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为法。画使好,令人爱之。不能乐禁,即魂神速还。
简言之,【太平经】认为人的肝、肺、肾、脾、头、腹、四肢等分别由不同的身神守卫,男性的身神为男童,女性的身神为女童。身神如果不在,人就会生病。斋戒与存想思神可让身神回到本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在存想思神时,需将绘制的身神像悬挂起来作为辅助,只是这种身神图像与后世流行的道教尊神像还是存在一些差异的。
宋 石门山三皇洞正壁三皇造像
隋唐时期
宫观造像的发展,主要是在隋唐之后。一方面,唐代皇室的崇道政策极大推动了道教的发展,兴建了大量道教宫观,道教宫观制度也逐渐成熟。在当时,无论是创制道教建筑还是举行道教科仪,都必须供奉神像。所谓「为科诚以检其情性,为象设以致其诚明。
情性平则和气来,诚明通则灵符集。」(北宋徐铉【宣州开元观重建中三门记】)宫观造像具有「致诚明」「灵符集」的功能,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宫观造像因此成为宫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 常阳太尊石像 山西省艺术博物馆(纯阳宫)藏
另一方面,随着隋唐时期道教神仙谱系的逐渐完善,神明的地位、作用也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对于其形象的制作要求也不同,规定也更为严格。
例如,成书于隋代的道教早期戒律仪范典籍【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云:
科曰:凡造像皆依经具其仪相,……衣冠华座,并须如法。……左右二真皆供献或持经简,把诸香华,悉须恭肃,不得放诞手足,衣服偏斜。天尊平坐,指捻太无,手中皆不执如意尘拂,但空而已。
如果造像不依规定或不恭敬,就会「鬼神罚人」。
隋 绵阳西山观玉女泉「大业六年」龛
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宫观造像的形制更加固定。例如,唐代以来的道教宫观造像以天尊为主,大多采用「一主尊左右胁侍」的形制,胁侍为两尊或四尊,多为真人、龙虎二君等;到宋代,道教宫观通常是以三清殿为中心,因此宫观造像则以三清为主。此后的制作模式和艺术风格也更加规范化,并一直延续传承至今。
隋 西山观石窟丁石包上元龛
宋元时期
而到宋元时期,宫观造像更为普遍,有所谓「凡兴宫观,必奉造像」的说法。道教宫观的广泛兴建带动了宫观造像的发展。而这些宫观建筑通常按照官方统一的规定而建造,因此具有统一的形制,必然也影响到宫观造像艺术。
宋 杭州通玄观掌吴越司命三茅真君像
03
道教造像主要分布
从当前研究和发掘报告等来看,从南北朝至唐代之间,道教造像的主要分布地域,是陕西、山西、河南以及四川这四个地区。遗憾的是,南朝时期出土的道教造像范例,与同时代的佛像一样匮乏。
陕西
在陕西西安及其近郊,拥有数量众多的单体之圆雕,即所谓的「单独像」,其次是由长方形石材的四面做成的造像——四面像。
北魏 延昌四年(515)道教三尊像 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在西安及其近郊所分布的四面像,无论是佛教造像还是道教造像,都是在一块石材上将佛教造像和道教造像合在一起而雕刻,此即所谓的「佛道混交像」。它们当中的大部分,现都被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临潼博物馆、耀县药王山博物馆中。
此外还有石窟,福地石窟位于铜川北部的宜君县福地大坝中的岛上,现在已被分解转移,以断片的形式被保存于宜君县文化馆中。该石窟现今只存有一窟,其平面图为方形、平顶,是为深、宽、高都不足两米的小型石窟。然而,由于其为佛、道造像并行雕造的佛道混合的石窟,且其有正面大龛外侧的纪年铭文,记述着其营造于西魏初年的大统元年(535)的情况,因而,可以说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石窟。
福地石窟后壁主尊头像
福地石窟左壁
福地石窟右壁主龛像
福地石窟右壁
图源: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官方公众号
山西
山西省的分布地域,主要是同陕西和河南接壤的被称为「河东」的晋西南(运城一带)地区。此外,在太原附近,亦有著名的道教遗迹——龙山石窟。
龙山石窟外景
龙山石窟是位于山西省省会太原西南部的道教石窟,石窟的位置在相当于晋阳古城的南侧,其附近还分布着天龙山石窟、童子寺址等佛教遗迹。
龙山石窟外景
现存的石窟只剩有九窟且规模比较小,是为数极少的倍受关注的道教石窟之一。有关石窟的开凿年代,不同的研究者持有俨然不同的观点,一般推定第四、五窟为唐代(八世纪),其余的则为元代所开凿。
唐 龙山石窟三天大法师龛
其中的第五窟被设计为方形、平顶,其深、宽、高分别不超过两米。造像只造于正面之壁(里壁)中,台座上雕塑着威风凛凛身着中国式袈裟结跏趺坐的如来模样的主尊像。除了头戴冠外,几乎是同佛像一模一样的形象。
唐 龙山石窟玄真龛(第五窟)
四川
在四川省以成都盆地为中心分布着许多道教造像,如今该地属于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造像的范例数量极少,就唐代以降的范例而言,其数量的增长特别大。
四川绵阳玉女泉摩崖石刻
值得注意的是玉女泉摩崖,其位于四川盆地之西北部的绵阳地区,在有水涌出之池面的上方的岩壁上,现存有数量众多的小龛,小林正美和肥田路美两人曾作了详细的研究报告。
其营造的年代为隋唐时期,并几乎全部为道教造像。譬如,公元二年铭文道教龛,虽然开头的文字无法辨认,但似可判定为唐上元二年(675),其内部雕有二尊坐像。
四川绵阳玉女泉摩崖石刻小龛细节
两像都是坐于莲华座上,且腹前置有凭几,双手握有麈尾,但左右像的握法不同且呈对称状。就二体的主尊像而言,首先不由得会想起依据佛教之【法华经】「见宝塔品」之释迦、多宝如来之二佛并坐之像,但依据铭文,该龛所表现的是「天尊」与「老君」。
四川绵阳玉女泉摩崖石刻小龛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