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甘肃彩陶研学手册」走进七里河小学
9月26日,甘肃省博物馆馆校共建新课程「甘肃彩陶研学手册」走进七里河小学文博班,为二年级三班四班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彩陶课 。
课程上,讲解员为同学们介绍了甘肃彩陶的发展史,将五千多年的彩陶文化浓缩成简练的话语,让同学们了解了甘肃灿烂的彩陶文化,还向同学们介绍了甘肃省博物馆馆藏的旋纹尖底瓶、人头型器口彩陶瓶等代表性的彩陶文物 。 同时,讲解员还充分利用有趣的彩陶卡片,让同学们认识了水波纹、漩涡纹、写实动物等彩陶纹饰。
通过丰富多样的馆校资源,生动有趣的授课方式,同学们对甘肃彩陶文化的兴趣愈加浓厚,纷纷表示想要走进博物馆,看看千年前先民们制作的精美彩陶。
PART 02
「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少数民族——鲜卑」走进通渭路小学
鲜卑,是中国历史绕不开的一个专有名词。9月25日下午,甘肃省博物馆馆校共建课程「第一个统一中原的少数民族——鲜卑」走进通渭路小学。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北方的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存在长期对立的局面。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大兴安岭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秦汉以来,鲜卑民族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北方游牧民族。鲜卑对甘肃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如鲜卑乞伏部族建立的西秦、鲜卑秃发部族建立的南凉等。
此次课程分为鲜卑的起源、发展历史以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三个方面,课程旨在通过学习鲜卑民族的历史和变迁,让同学们了解鲜卑在中国历史上的角色和影响。
PART 03
「丝绸之路上的少数民族——吐蕃」
走进安西路小学
9月25日,甘肃省博物馆馆校共建课程「丝绸之路上的少数民族——吐蕃」走进安西路小学文博班。
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唐蕃古道起自陕西西安(即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即逻些),全长3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松赞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两百多年(公元633年—842年),而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
藏族最主要的服装藏袍的特点,主要是腰肥、长袖、大襟。由于地理气候和物产的不尽相同,在藏区可以说是「百里不同俗,干里不同风」,因此藏族服饰有很大的地域性。讲解员通过介绍礼仪文化、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艺术的绽放等内容,让同学们了解到丝绸之路的形成进一步促进了唐蕃双之间的文化交流。
PART 04
「探索彩陶纹饰的秘密——动物篇」
走进通渭小学
9月18日,兰州市城关区通渭小学五年级二班的同学们,迎来了甘肃省博物馆馆校共建课程「探索彩陶纹饰的秘密——动物篇」。
甘肃地区彩陶始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一期文化,一直延续到约2500年前的沙井文化,时间跨度长达5000多年,有着完整的彩陶发展史。课堂上,讲解员先带领着同学们学习了甘肃彩陶的发展史。
随后,讲解员为同学们详细讲述了甘肃彩陶纹饰,通过对彩陶动物形纹饰的形成和发展的讲解,让同学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到甘肃彩陶是中华先民辛勤劳动和无穷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先民征服自然的乐观精神与豪迈情怀,是黄河流域乃至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课程的最后同学们动手刮画纸,制作了他们自己喜欢的彩陶。
PART 05
「红色甘肃」馆校共建课程
走进安西路小学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9月18日,甘肃省博物馆馆校共建课程「红色甘肃」如同一束炽热的「火炬」,走进了安西路小学文博班,为同学们「点亮」了甘肃那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程。
课堂上,博物馆的讲解员化身「时光的引路人」,带领着同学们「穿越」历史的重重帷幕。从甘肃早期革命运动的星星之火,到红军长征在甘肃留下的坚定足迹;从陇东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到解放战争时期甘肃人民的英勇斗争,每一个故事都饱含着热血与激情,每一个瞬间都闪耀着信念与理想的光芒。 孩子们紧紧跟随讲解员的节奏,聆听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感受着那份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伟大精神。
这不仅仅是一堂普通的课程,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通过「红色甘肃」的讲述,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脚下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厚重历史,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红色的种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激励着他们在未来的日子里,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
来源丨甘肃省博物馆
编辑丨甘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