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故事:为何古人深夜要打更?若没人打更后果很严重,有什么后果?

2024-02-24文化

在汉朝的深宫大院中,只有高高在上的皇族贵族才享受到更夫的报时服务。而在宋元时期,这项服务才真正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开始成为夜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更夫的工作,虽然看似简单,却是一个全天候、无休止的职责。他们以一盏明灯、一面铜锣和一根木棒为伴,穿行在寂静的街巷之中。

更夫的角色并非仅限于报时。他们的巡逻步伐,实则也是一种守护。漫步于每一户人家门前,他们的存在,不仅是为了提醒人们注意夜间的安全,更是一种无声的守望。在那个没有电灯、没有闹钟的时代,更夫的声音成了最可靠的时间提醒,也是夜晚最安心的守护声。

古代将夜晚分为五更,每一更的呼唤都承载着特定的意义。从戌时的提醒防火,到亥时的警示关窗防盗,再到子时的宣告夜平安,每一声更夫的呼喊都是对人们生活的细致关怀。而到了深夜的丑时,更夫会提醒人们注意保暖,直至寅时的最后一更,他们的呼唤转变为对健康生活的祝愿。

更夫这一职业,在古代社会中虽不被看作高尚的职业,往往是由社会底层的人担任。但他们的存在,却是维护了古代社会夜晚的秩序与平安,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在古时候的南京,有一个关于五更鼓声消失的传奇故事。相传,在那个时代,南京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洪水灾害。连绵不断的大雨使得长江泛滥,许多农田被淹,民众生活陷入困境。为了解决这场灾难,当时的南京府尹,一个既聪明又有担当的官员,决定亲自出马,他一面组织救援,一面寻找解决之道。

在经过连日的辛劳后,一天深夜,府尹疲惫至极,回家后便沉沉睡去。那夜,他做了一个奇特的梦。梦中,一位神仙出现告诉他,长江中的一只妖怪是引发洪水的根源。府尹求教于神仙如何能平息这场灾难,神仙告诉他,唯有将一只特定家族传承的金盆投入长江,方能镇压妖怪,使洪水退去。

醒后,府尹立即按照梦中所得的指示行动。他找到了那个家族,经过一番交谈后,得知那金盆确为家族之宝。府尹诚恳地向他们解释了此行的重要性,并承诺三日内在五更前归还。家族出于对府尹的信任,最终同意借出金盆。

府尹随即将金盆投入长江,如同神仙所说,暴雨停歇,洪水逐渐消退。南京城的民众为之欢呼,府尹的智慧和勇气被广为传颂。然而,当归还金盆的约定日子到来时,府尹却陷入了焦虑,他担心无法准时归还金盆。在那个焦虑的夜晚,他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如果没有五更鼓声,就没有违约的一刻。

因此,为了避免违背与家族的约定,府尹决定从此不再让更夫敲响五更鼓。这个决定被后人传为佳话,而南京不打五更鼓的风俗,也就这样流传开来,成为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

在古代,太阳下山之后,时间的流逝变得模糊,人们无法像日间那样,凭借太阳的位置或是日晷来判断时辰。这时,夜晚的守护者——更夫的角色便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他们的呼喊和更鼓的敲击,人们可以在黑暗中感知时间的流逝,这不仅是对时间的把握,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特别是到了戌时,晚上七八点钟,当大部分家庭的灯火渐渐稀少,孩子们仍旧在昏黄的油灯下勤奋学习。这个时候,更夫的呼声中夹带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提醒,不仅是对勤学苦读的孩子们的关怀,也是对全家人的警示。在那个时代,一盏油灯的倾覆就可能引发火灾,这样的提醒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进入子时,即深夜时分,更夫的声音变成了「平安无事」,这不仅是对夜深人静的街道的描述,也给予了那些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人们一丝安慰。知道外面的世界平安无事,他们的心也许能够得到一些慰藉,安然入睡。

而到了丑时,即凌晨时分,更夫的警告「天寒地冻」则是对于那些可能需要外出的人的关照。在那个没有现代取暖设施的年代,夜里的寒冷可以说是刺骨的。这样的提醒,既是对身体健康的关怀,也是一种对生活细节的深刻洞察。

通过更夫的巡游和呼喊,古人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夜间时间感知的问题,更在其中融入了对民生的深切关怀和生活智慧的传递。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了古人对时间的尊重和把握,也展现了他们在平凡生活中的细腻感悟和智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