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1924年:长江流域的戏(汉口戏码头货真价实,安庆伪造戏曲之乡)

2024-09-30文化

湖北武汉是西皮调(又称二黄腔、黄腔、黄陂调)诞生地(京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调艺人北上京师集散发出地(汉调艺人「汉调北上、徽班汉调、徽汉合流」促进孕育京剧形成)、湖广音主要核心发源地(京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剧(汉调,京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源地、楚剧(黄孝花鼓戏、西路花鼓戏)诞生地、「伶界大王」武昌(江夏)谭鑫培及其梨园世家谭门七代的故乡,武汉「戏曲大码头」历史悠久、名不虚传、货真价实;

安庆在民国以前,无一家戏园(1924年【民国日报】),今人安庆(石牌)伪造打造是「戏码头」、「戏曲之乡」、「京(京剧)黄(黄梅戏)故里」并历史虚无主义的篡改徽州调(徽调)、黄梅调(戏)溯源历史事实,徽调(徽剧)发源地是安徽徽州(今黄山市)的徽州腔、黄梅调(戏)前身和发源地是湖北省黄梅县黄梅采茶调,安庆文化大量伪造杜撰「徽汉进京」出发地(实际上由江苏扬州进京)、伪造篡改高朗亭籍贯(安徽人,本籍江苏宝应,被篡改成安庆人)、伪造篡改汉调大师湖北崇阳县米应先籍贯(被安庆人篡改成安庆太湖县人)、伪造篡改京剧鼻祖「老生三杰」湖北罗田县余三胜和余派创始人余叔岩家族籍贯(被安庆人篡改成安庆潜山县人)、伪造篡改京「老生后三杰」湖北汉川市汪桂芬籍贯(被安庆人篡改成安庆潜山县人)、伪造造假杜撰岳西高腔是中国青阳腔(中国非遗保护项目只认可安徽青阳县和江西九江市为青阳腔)。

民国十三(1924年)年七月二十日【民国日报】

芜湖上游之大通,亦有旧戏,闻颇能维持,不致时辍时演。惟戏院之构造及布置之恶劣,恐为长江各地之冠。

安庆在民国以前,无一家戏园,元二年间(1913年),连开三四家,以偌大城中,肴此现象,可谓盛极一时,但毕竟不能长久维持,至今仅存北门新舞一家矣。

九江之戏,与芜湖锁江相等,无可看戏。

汉口戏剧之势力,与沪相埒。该地本为戏剧出产地,似应较他地为优。但自沪地【狸猫换太子】一类戏叫座后,汉地各舞台亦纷纷效尤。面伶人染海派习气者亦颇多。该地嗜旧剧者甚多,故旧剧之势力仍不致磨灭。由汉溯江,面上戏之变化甚多,但颇少独立之戏馆,如川中有所谓高腔者,川人自以为佳,门外汉听之,不知其好在何处也。沪上大世界,专搜罗外省戏,将来高腔,或者亦有婉转该游戏场之一日也。

余以上所言,大概都偏于旧剧一方面。至于新剧,非余不愿池,实因其势力薄弱,内地能以此营业者甚少,偶一为之,则多半为临时的。其演员多系学生或有职业之青年,彼等视演新剧为易事,故终演不好。但比较的尚以汉口为佳。

参考译文:

在大通,芜湖的上游地区,也有传统的戏剧表演,听说它们能够持续维持,不至于时演时辍。只是戏院的建筑和布置极为糟糕,恐怕在长江各地中算是首屈一指。

在民国以前,安庆没有一家戏园。1912年左右,一连开设了三四家,对于这么大的城市来说,这种现象可以说是极盛一时。但最终这些戏园无法长期维持,至今只剩下北门新舞一家了。

九江的戏剧水平与芜湖的锁江相当,没有什么值得一看的戏。

汉口的戏剧势力与上海相仿。汉口本就是戏剧的发源地,似乎应该比其他地方更为优秀。但是自从上海【狸猫换太子】这类戏剧叫座后,汉口的各个舞台也纷纷效仿。而且很多演员沾染了海派的习气。尽管如此,汉口有许多喜爱传统戏剧的人,所以传统戏剧的影响力并未消失。沿江而上,戏剧的变化很多,但独立的戏馆很少。比如四川有所谓的高腔,四川人自认为很好,但外地人听起来,并不知道好在哪里。上海的大世界专门收集各省的戏剧,或许有一天,高腔也会在那里上演。

我以上所说的,大多偏向于传统戏剧。至于新剧,并非我不想谈论,实在是新剧的影响力薄弱,内地能以此营生的很少,偶尔上演,也多半是临时的。新剧的演员大多是学生或有职业的青年,他们把演新剧看得太简单,所以最终演得并不好。但相对来说,汉口的新剧还算不错。

上海【民国日报】是1916年1月为反对袁世凯而创办的,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

1928年【世界日报】刊登祖籍安徽潜山县著名作家张恨水二弟张啸空撰文【大老板(程长庚)】:安徽程长庚早年是先学黄梅调后学徽州调和京调。

1928年【世界日报】啸空【大老板(程长庚)】一文中「仅仅祗(只)知道湖北的黄梅调小戏。」证实光绪五年1879年8月16日【申报】刊载【黄梅淫戏】「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班有二十余人」中「黄梅调小戏者」是湖北省的戏班。

另有①光绪十一年乙酉二月初五(1885年3月21日)【申报】第4284号第10页【淫戏宜禁】:「 近来芜湖到有湖北戏班专唱黄梅调淫剧 」。②清光绪十八年【申报】(1892年5月24日)第6855号第2 页 【皖公山色】:「……有一种小戏名曰黄梅调,装点云情雨意,妖冶之状,淫糜之音, 最足坏人心术。」③民国二年【申报】(1913年7月17日)第14527号第6页:【安徽 皖城一场小惊恐】:「皖城一场小惊恐 昨晚七句钟时,皖城东门内,有某兵士之妇,略具姿首,因爱听黄梅调,以故冶游子弟多疑其为倚门卖笑者。」④民国二十三年【申报】(1934年11月18日)22121号第18页:【黄梅调】 (「业余娱乐」栏目,作者署名「绍康」):「黄梅是鄂东与皖西接壤的一个大县,「 黄梅调 」就是在这个县里发源的。通常都把这种戏视为一种「小戏」,以别于另一种流行于乡镇间的「大戏」——京剧。顾名思义,「黄梅调」既是被视为一种「小戏」,一种「调」,则其内容和演出形式上的浅显简陋处,我们是不难推知一二的。」

以上说明在光绪至民国年间(1875—1935)今安徽省芜湖地区和安庆地区已经存在湖北戏班专唱表演黄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