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如何读书71:把内容当作是作者的「分享」而不是「教育」

2024-04-10文化

我看到过很多人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有许多的批评意见,有人甚至会觉得这本书完全没有可读性,对此,我是有一点「好奇」的,如果是我,遇到了那种没有可读性的书,通常是在发现「真相」之时果断弃书,而不会在消耗了许多时间之后再来评价这本书「无可读性」。对于我不喜欢的书,我是「读不完」的。

我一直认为每一本可以让我读完的书,都说明了这本书在阅读时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或许书中存在着「槽点」,但是吸引我的部分一定可以覆盖掉这些「槽点」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力,因此我才能坚持着把这本书读完,才愿意在读完书之后写读后感或评论,否则,我真的觉得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各种欺诈行为,因为心中不满而在网络上吐槽或者投诉一下——我是可以接受这种行为的,毕竟有时负面的情感确实需要宣泄——而读书,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既然觉得这本书不好,为什么要勉强自己花费时间读完呢?

当然,每个人确实都有评价某一本图书的权利,需要思考的并不是称赞或者批评,而是我们为什么要花时间做这样的事情。不排除有些人是为了显得自己「与众不同」、通过「反对图书中的观点」来凸显自己的价值,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放平和自己的心态,把图书中的观点当作是一种「分享」而不是「教育」呢?

就比如那些有关「宇宙大爆炸」的图书,到目前为止,还无法验证宇宙到底是否真的由「奇点大爆炸」而来,我们也无须从「是非对错的角度」来评判这种假说——「大爆炸」只是一些科学家自己提出的假说理论,他们所撰写的图书只是一种对自己观点的分享——他们所做的,并不是要通过自己的观点来「教育」科学界或者大众。

如果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明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那么这些图书的作者不是也应该拥有这些权利吗?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接触的事物都会变多,也会发现和自己认知不一致的观点越来越多,遇到「异见者」,完全没有必要在第一时间去否定——这并不是说对错的问题,而是对于这些「异见者」来说——我们的观点也是「异见」。

正所谓「兼听则明」,不去批评读过的图书,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同意书中的观点,而是我们尊重了那些与我们观点、逻辑……不同的「声音」,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去思考这本图书得以出版的原因。

就个人观点而言,我认为过度的负面情绪会对自己造成很大的伤害,而平和地对待他人也就等于平和地对待自己。图书中的观点,未必就是阅读者认同的、也未必就是阅读者需要认同的;图书的出版,也未必是要教育市场,或许,就如同当年的「百家争鸣」一样,图书,只是让愿意著书立传的人有一个可以分享自己观点的机会,而对于读者而言,遇到喜欢的书就看,遇到不喜欢的就放弃,这是一种多么自然而然的心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