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冷知识!老人说最怕「入伏一日雨」,入伏天下雨有啥预兆?

2024-07-17文化

导语

文丨表姐

编辑丨表姐

每年打小暑一过,紧接着大暑就悄悄地来了,这时候咱们就正式踏入了一个热得让人直冒汗的时段,差不多得有三十到四十天,大伙儿都管这叫「三伏天」。说起来,这词儿可不是空穴来风,【史记正义】里头有记载,说是在春秋时期,秦国的国君秦德公那会儿,就有了这「三伏」的讲究,意思是得找凉快地儿躲着,避开这最毒辣的太阳。所以三伏天避暑的老传统,那可是历史悠久,从老祖宗那会儿就开始了。

三伏天它分成三段儿:初伏、中伏、末伏,跟爬楼梯似的,一级比一级热。说起来这「伏」字,在【汉书】里头有讲,说是阴气它想冒头,可被大太阳压得喘不过气,只好躲地下藏着。这就像咱们在三伏天里,热得直想找地缝儿钻进去一样。朋友们,记得要躲躲这毒太阳,出门的时候防暑防晒可得做足了,别让自己成了「烤肉」!

说到三伏天的头一天,咱们都叫它「入伏」。这入伏的日子,每年都不按常理出牌,但大多在7月中旬晃悠到8月下旬那会儿。网上有些人说今年是「晚伏」,那纯属瞎掰!你看,今年7月15号就入伏了,正儿八经的7月中旬,哪来的「晚」啊?所以说,别信那些不靠谱的,自己心里有数,热归热,日子还得好好过呢!

有人可能会觉得,看农历的话入伏好像挺晚的,像今年,农历六月初十才入伏,但其实这很正常。为啥有时候农历五月就入伏了呢?那是因为中间可能夹着个闰月,像2023年,因为多了个闰二月,所以农历五月二十四就入伏了,但算起来还是在阳历的六月里。农历的闰月,就是为了和阳历对上号,让日子不乱套。所以说,这些时节性的日子,别管早晚,它就是那么个轮回,今年比去年早点晚点,都正常。

入伏的日子可讲究了,得拿节气和干支纪日来算。老辈人传下来的口诀:「夏至三庚入头伏,夏至四庚入中伏,秋后一庚入末伏」。啥意思呢?就是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那就是初伏(头伏)的开头;再过一个庚日,中伏就来了;等到立秋后头一个庚日,末伏也就跟着到了。这么一算,三伏天的日子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

说到这庚日它可真是个变数,弄得初伏和末伏都是稳稳当当的10天,就中伏爱搞特殊,有时候10天,有时候20天。怎么判断呢?简单,数数夏至到立秋之间有几个庚日。要是4个庚日,中伏就10天;要是5个庚日,中伏就直接翻倍,变成20天了。这样一来,三伏天的总天数也跟着变,要么30天,要么40天,每年都不一样,挺有意思的。

今年这三伏天,热得够劲儿,整整40天呢!从7月15号开始,头十天是初伏,也就是头伏,热得你刚喘口气儿,7月25号中伏就来了,这回更狠,直接20天,热得你怀疑人生。直到8月14号,末伏才接手,再热你十天,到8月23号才算完事儿。不过明年2025年就轻松多了,三伏天只有30天,咱们就偷着乐吧!

说起来,三伏天除了没有「早晚」之分,还有个有趣的「公母」之别。这是咱们老祖宗根据天气变化总结的经验。在他们眼里,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数字也不例外,单数代表「阳」,那就是「公」,双数嘛,自然就是「阴」,也就是「母」了。这么一来,三伏天的天数也能分出「公母」,给这炎炎夏日添了几分趣味和说法。

老话儿说得好,「公伏热,母伏凉」,这话儿听着就有意思。咋判断?简单,就看入伏那天是农历的单数还是双数。要是单数那就是「公伏」,热得跟火炉似的,阳刚之气爆棚,感觉能烤熟鸡蛋!可要是双数那就是「母伏」了,温柔又包容,像妈妈的手轻轻抚摸,说不定能带来点凉风,让人稍微舒坦点。

以前没有那高科技的天气预报,老祖宗们全靠一双慧眼和多年的种田经验,来琢磨天气。说到三伏天,他们有个特别的说法,就是怕「入伏一日雨」。今儿个刚好入伏,要是这天下了雨,那可得留心听了,因为农村的老话里藏着预兆。咱们就来瞅瞅,那些农谚是怎么说的,看看这雨有啥讲究。

一、淋了伏王,一天一场

「伏王」说的就是三伏天的头一天,也就是咱们说的入伏。有句老话说得好:「 入伏一日雨,伏王穿棉袄」。 这话啥意思?就是说如果入伏这天下了雨,那接下来的三伏天里,阴雨绵绵的日子可就多了。虽然这雨能让天气凉快些,可对地里的庄稼来说,可不是啥好事儿。雨水多了,庄稼容易受灾,收成可就要打折扣了。

一入三伏天,虽说农民伯伯们能稍微歇口气,但地里头的庄稼可正忙着长呢,抽穗、扬花、灌浆,一个都不能少。这时候光照和温度都得跟上,不然庄稼可就长不好了。要是天天下雨,庄稼晒不到太阳,光合作用不够,营养就跟不上,长势自然就弱了。再说了雨下多了还容易闹水灾,田里积水,河水泛滥,庄稼泡在水里,根都喘不过气来,咋能长好?当然也不是说雨就不能下,适量的雨水对庄稼也是好的,免得地太干,庄稼渴死。

二、入伏一滴雨,汗水流一地

这句农谚说的跟前面那个意思差不多,都是讲入伏下雨的事儿。入伏这天要是下雨了,那后面雨水可能就多了,农田里的排水系统就得加班加点干活,不然水排不出去,庄稼可就遭殃了。三伏天本来就热得要命,再加个潮湿,那简直就是病菌的天堂,它们疯狂繁殖,庄稼就容易生病。而且这潮湿环境对庄稼的品质也有影响,吃起来可能就没那么香了,营养也会打点折扣。所以农民伯伯们得时刻关注天气,做好排水防涝的准备,保护好咱们的庄稼。

三、入伏见日头,秋后粮满仓

这句农谚说的是入伏那天要是大晴天,那接下来的日子就风调雨顺了,对庄稼来说可是个好兆头。到了秋天,收成就不用愁了,粮食多得都能把粮仓给堆满。为啥这么说呢?因为三伏天对庄稼来说太关键了,这时候它们正使劲长呢。阳光足,庄稼就能多晒晒太阳,光合作用就强,长得就快,还能变得更好吃、更有营养。

再来说说这晴天的好处,三伏天里太阳火辣辣的,水分蒸发得也快,这样一来,农田里就不那么潮湿了,病虫害也少了。庄稼们还能畅快地呼吸,把养分都吸收得好好的。不过啊,也不能光盼着晴天,要是老不下雨,地干了可就不好了。所以咱们得看着天儿,该浇水的时候就得浇,让庄稼们喝个饱,长得壮壮的。

四、入伏晴,入秋丰;入伏雨,一夏苦

这句农谚讲的是入伏那天的天气对接下来日子的影响。要是入伏时天儿好,是个大晴天,那后面的天气也就跟着顺当,庄稼长得欢,秋天收成自然就不错。可要是入伏下雨呢,本来这时候农民们该歇歇脚,可雨一下多了,农田里的事儿就忙不完了,除草、除虫、防涝,一样都不能少,这苦日子就叫「夏苦」了。

从这些农谚里头,咱们能学到不少老祖宗的智慧。他们说啊,入伏下雨,三伏天雨就多,人是凉快了,可庄稼就遭罪了,长不好。反过来,入伏是晴天,那后面天气就好,庄稼能撒欢儿长。咱们也得留个心眼儿,晴天多了也得防旱,别让庄稼渴着。总之这天儿咋样,咱们得心里有数,好好伺候咱的庄稼地。

对此,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