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词穷青年,何以为继?(年轻人都不会说话了,怎么办?)

2024-02-27文化

在这个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那些能精准表达内心深处微妙情感的词汇。近期,一项由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主导的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年轻人感觉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日渐枯竭,这不禁让人深思。

在春节聚会上,00后的李思超突然被要求发表几句祝福语,他的大脑却瞬间「短路」,尽管心中有许多话想说,却怎么也组织不出完整的句子。类似的情景并不少见,拜年时反复编辑信息、聚会中尴尬的沉默,都映射出当代年轻人的「词穷」现象。

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郑焕钊指出,互联网虽然便捷了我们的生活,但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表达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流行语和表情包的泛滥,让传统的规范性表达逐渐边缘化。当面对面交流变得稀缺,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也随之退化。

此次调查揭露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阅读量的减少、对网络语言的依赖、碎片化的信息获取习惯,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我们日益贫乏的语言表达能力。张然和王雨菲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工作场合,也难以避免因表达能力不足而陷入的窘境。

那么,我们该如何找回那失去的表达能力呢?答案或许在于重新审视我们与语言的关系。加强阅读,注重独立思考和逻辑思维训练,打破碎片化的信息消费习惯,多参与线下交流以提升自己的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重塑对语言的认识——语言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我们精神世界的载体。

郑焕钊教授强调,要解决年轻一代的「词穷」问题,必须从改善互联网语言环境做起。学校和家庭也应加强对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培养他们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深入的思维能力。同时,鼓励年轻人走出虚拟空间,多参与真实世界的活动,体验生活,感受情感,从而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语言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它承载着文化的基因和民族的凝聚力。面对「词穷」的挑战,我们不应沉溺于网络的浅尝辄止,而应深挖语言的深度与广度,让丰富的词汇和流畅的表达再次流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嘈杂的信息海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并自信地将它传达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