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什么境界?不稀奇,动静说到底还是…

2024-05-08文化

耳根圆通第十八集。

通过这个也顺便纠正一个大家平时对耳根圆通的误解。其实我以前也有这个误解,耳根圆通实际上成就的是智慧,是针对智慧这一块来的。所以以前我发现很多包括在评论区的很多朋友发表的观点,包括我以前也是认为耳根圆通就是修禅定的。

比如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我就用它和在九住心专栏里面介绍阿那波那观呼吸原理一样,通过呼吸把心收拢起来,逐渐进入三摩地的状态。我以前也是这么认为的,甚至以前在介绍道德经的时候好像里面还简单的介绍过耳根圆通,当时就是这么介绍的。包括一些朋友在评论区发的评论也是倾向于这一类观点。

实际上通过近几年反复的研究以后,我发现耳根圆通包括二十五种圆通,只要是提到圆通,指的一定是智慧上的成就,它和禅定是在禅定的基础上又深入了一层,和禅定有关系没有?有。但是二十五圆通的目的不是为了修禅定,修禅定这一块已经完成了,就是这一块任务已经结束了。

所以在二十五圆通里面好多地方都是一带而过,比如像耳根圆通就是由闻思修入三摩地,一句话带过了,实际上它里面的含义很深,就是通过闻思修已经完成了对三摩地的修行,已经达到这样一个层次了。

下面要在三摩地的状态下去修观了止,这个功夫已经成就了,下一步要去修观、修毗钵舍,要去修智慧,禅定的加持已经得到了。所以从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开始通通讲的都是观毗钵舍,这个观是一个很多朋友对二十五圆通的误区。

今天通过这一期视频,我觉得非常有必要给大家纠正一下,因为以前我也是犯过这个错误,但是后来通过反复的研究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二十五圆通就是说这二十五种方法渠道,包括十八界加上七大,十八加七二十五这二十五种方法,它的目的都是圆通,都是要成就我们的智慧。

所以这个智慧,比如说般若经典里面叫般若,般若是一种结果,它的因是什么?就是通过修观修毗钵舍那得到的,通过修毗钵舍那最后获得智慧上的成就,通过修九住心,最后得到止的成就,就是禅定上的成就。它这个是分得非常清的,所以大家在做笔记的时候,一定要给它标清楚。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到了所入既寂的时候,从五重唯识观的角度来讲,咱们已经进入了第二重唯识观,舍滥留纯,相分这一块儿。为什么叫滥?因为咱们现在是不知道,这个声音本身是耳识的,一个相分咱们是不知道的,咱们就是认为它是外边的声音,平时咱们就是这样认为的,所以这两个他很容易很容易混在一起。

这个滥它就是杂乱的意思,容易分不清对不对?所以咱们要先遣虚存实,先把外面的给它排除掉,然后在具体的耳识本身,它也是有见分有相分,舍滥留纯就是把容易和外边声尘,产生混乱的杂乱的这样一个相分也给它忽略掉,不管它。

然后咱们就去关注见分,能听的这一部分功能,你从耳根圆通本身字面上来讲的话,它就是这么回事儿。但是咱们去读五重唯识观,你不管是用二十五种圆通哪一种来修,它实际上都仔细去分的话,他要一步一步的把咱们从表象引入,引入他最终的本质上的那样一个法性,这样的话,咱们这个智慧上他才能成就,就是这个意思。

所入既寂这个寂就是咱们站稳脚跟了这一步咱们已经做到了,该入的已经入了,该亡的也已经亡了,就是这个所入既寂达到了这样一种很稳定的这样一种状态。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动静二相什么是动相,什么是静相?有声音的,它是一种动相,我们能听到这个声音了,有声音起来了,我们听到了这个就是动相,实际上这个声音过了,它也是一种声音。静相就是没有声音的声音,没有声音的时候,它很静,但是这个静我们也能听得见。

静相,一个是动相,一个是静相,那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因为我们既然已经亡所了,把所听这一块已经给它忽略掉了。那么当我们做到入流亡所的时候,所入既寂已经做到了,这个时候就不管他所闻的是什么,所闻的是动相也好,是静相也好,我们统统给它忽略掉了,不管他了。

这个时候不管是动也好,静也好,它对我们形成不了干扰了,在我们内心它形成不了这样一种障碍了,了然不生忽略掉了。不管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然在这个基础上如是渐增,就是在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在这个基础上如是渐增功夫,继学深入。

你看,这明显就是在修观的如是渐增,然后后面就是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今天这个时间好像差不多了,咱们就不去说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