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她不愧是北大才女,学会她的 「塑料袋理论」 再普通的孩子,也会

2024-02-29文化

放寒假的时候,我带闺女去看脱口秀。

在表演过程中,有个互动环节,主持人请观众们参与,共同讲述一个凶杀案故事。

确定主人公身份后,主持人提出:请观众们假想出一个案件发生的特定地点。

于是有的人说在地下车库里,有的人说在医院停尸房,大家七嘴八舌,说出的地点都是一些容易发生恐怖事件的地方。

这时候,闺女突然发声:「在一个像学校一样的监狱里。」

她话音刚落,就引起了主持人的注意。

主持人举着话筒问:「我听到了,这边有人说在监狱里。」 女儿点头说是,然后又重复了一遍。

「你还是个学生吧,哎呀,真可怜,一个像学校一样的监狱……」主持人最后确定了事件地点。

其实听到闺女说话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好像被针扎了一下、一时间五味杂陈。

接下来主持人还说了些什么,我也都没听进去。

我脑子里一直盘桓着那句话:「像学校一样的监狱。」

怎么说呢,她的形容还真是,挺有道理。

就这么说吧,闺女每天早晨7点10分到校,在经历9节课程学习之后,5点40分离校。

每天她的在校时间至少10个小时(含午休1小时)。

你以为这样就完了吗?

怎么可能,到家之后她还要学习2-4小时,然后才能上床休息。

我们都知道,一个成年人的法定工作时间,是每天8小时,超出的部分按照加班计算。

当然,一份符合劳动法规的工作,它的劳动时长与劳动成果和劳动所得应该成正比。

而孩子们苦读十几年得到的,仅仅是一纸文凭。

为了它,孩子们付出了巨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是却很少有人问起,这是不是他们想要的。

没有任何一条法规,可以给未成年人的学习时间做一个限制、或者合理的补偿。

在整个世界的普遍认知里,这是他们这个年纪,应当承担的。

至少大部分人都是这么认为的。

这种现状,难免会让孩子们感觉,学校就像是所监狱吧。

想起来都让人觉得窒息。

如今的孩子们真是太不容易了。

教育机制正在着手进行重大改革,但是我们暂时还无力改变。

作为家长,在孩子们的学习问题上,能不能换个思路呢?

这个思路不是放弃学习,而是从兴趣的角度出发,去开展多样化学习,汲取他们想学的知识。

毕竟高学历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丰富头脑的知识才是。

记得北大才女李雪琴,曾经提出过一个「塑料袋理论」。

她说东北家庭有一种习惯,就是攒塑料袋。

所有超市的、外卖的各种袋子,都会攒起来留着。可能大家会说,留这么多袋子有什么用啊!

但神奇的是,有一天当你不知道需要用什么东西去装物件的时候,总有一个袋子能派上用场。

那这个理论又是什么意思呢?

李雪琴说,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积攒塑料袋的过程。

那些看似无用的塑料袋,总有一天,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派上用场。

同理,我认为学习,应该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从小到大,我们总觉得自己曾经读过的书、学过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就已经遗忘了。

但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淡忘的知识,一直留存在你的记忆深处。

直到有一天,遇到某件事情,在你需要的时候。它的突然出现让你豁然开朗,也终将得其所用。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人。

他是我的邻居。

印象里,他从小就是那种特别淘气、总被他爸隔三岔五满胡同追着打的男生。

小学三四年级起,他就逃课去工地上看人家干活。

那些水泥和沙子、铺砖合缝的活儿,他早就会做了。

好不容易升了初中,他又开始打群架、到厂房里搜罗金属卖钱,然后再去网吧包夜。

高中注定是考不上的。那就只能去摆地摊、投机倒把。

后来他靠在小吃街出摊,挣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桶金。

接下来他又开了一家废品收购站。

当城市规划不允许在二环里面建废品收购站的时候,他带着几个人开始搞装修。

从一开始的亲力亲为,到后来组建了好几支装修队伍。然后他又开始自己制造瓷砖和铁艺。

几年以后,装修队转型变成一家集设计、装修、用料为一体的装修公司。

再往后,他又琢磨起了房地产。

如今他的事业早已集团化,涉足装修装饰、建材开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领域。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该从小学四年级,就天天往工地跑的那个小男孩说起。

看他的前二十年,一会儿搞这个一会儿干那个,好像哪个也没干到底似的。

给外人的感觉,就是这人是不是干什么都不行啊,应该是赚不到钱才改行的。

但是看到最后,你会发现,他在不停地尝试,而且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经过深思熟虑的、去尝试经营的多样化模式。

并且他通过坚持不懈努力和韧性,最终达成了自己的目标。

从他身上不难看出,学历似乎并不能代表一切。

有时候,人们很容易高估学历的重要性,也很容易低估碎片知识和技能积累的价值。

但随着岁月的变化,起初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变化,将拼接组合成为显著的结果。

当然,他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看了很多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并通过实践不断丰富、积累经验。

所以说这知识啊,还得是主动索取的、才能让人记忆深刻。

人只有在求知若渴的时候,对各种知识的储备才更容易吸收。

如同「塑料袋理论」说的那样,默默低头、保持积累知识的习惯,时机一到,它自然喷薄而出,为你所用。

人的生命旅途很长,就让我们带着马拉松精神,用长远的眼光去展望未来的人生。

你会发现,生命和时光赋予我们的一切,都有它独特的意义。

回想起闺女小时候刚认字的时候,我没有选择市面上流行的大字卡片,而是采用了走到哪里、认到哪里的方法。

譬如看到井盖上面的字,有污、电、水,顺嘴就教她了,让她在理解的同时,也避免了随意踩踏井盖的危险性。

路边商家的招牌、路标指示牌上面的字,都是随走随学。

就连带她看绘本的时候,也是她指到哪里、我就读到哪里。

开始的时候,她只是按部就班跟着我的节奏认字,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偶尔也会脱口而出认识的词语。

后来突然有那么一天,我发现她在读报纸。

不是一个词、一个词的读,而是跳过她不认识的字,整段、整段的在读新闻。

看吧,这就是坚持两年以后,认读习惯默默积攒、然后爆发。

所以,也请让孩子们一直坚持下去吧,在汲取知识的道路上,慢慢来、不要着急。

只要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我相信,再普通的孩子,也会拥有不平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