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论语】14.18|名实相符很重要

2024-06-21文化

14.18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 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这一章需要辨析诸多概念,而且这一章的用意在于名实相符的教导。

家臣和具臣,家宰。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讲具臣,是对于为政而言的就是备胎。讲家臣是对于家宰服务的对象而言的。讲家宰,当是一个当时的普遍称呼。实际上这个家臣已经暴露出那些卿大夫的野心,为自己服务的人如何能称为臣呢,即使家臣也不行的。家宰还是比较严格的。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是论语中首次提到把家宰举荐为从政之臣的一个案例。

这和我以前的推断基本是一致的。比如冉有为季氏做家宰很多年,大概就是等这样一个机会吧。

当时的士从政大概只有两条途径,一个是自荐,比如子贡这样的,可以直接做到宰相。还有苏秦张仪那样的,都是自荐。一个是举荐,这个举荐也有多种原因,大概最常见的就是为他人做家宰,希望主人良心发现,举荐他从政。估计季氏那样的人是不会举荐的,不然不会多次问孔子他的弟子谁可以从政了。孔子的弟子都可以从政的,他是明知故问。

公叔文子是卫国大夫,对国家还是有责任心的,所以有举贤之德。这和鲁国的季氏家宰是不同的。

古时礼制,死后能被称为文的都是以德行而言的。比如贞惠文子。本身贞惠就具有德性在其中。

大夫 zhuan音。参考了注解,四书释地:陪臣至春秋亦称大夫。大夫僎者,家臣之通称也。

这个我跟从注解。至于僎是当时一个人还是家臣统称,我不争辩。知道是公叔文子的家臣就可以了。

公叔文子把自家的家臣举荐为大夫,让他和自己一同出现在朝堂,一同为官。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就说到,这样死后真可以被谥号为文了。名副其实了。

实际上,这个事,晏子也做过,当时把他的车夫也举荐为大夫了。晏子看重的是车夫的知错能改,有德行。

本章从公叔文子的德性中讲名实相符的道理。有这个德性才能有那个真名。实际上孔子的时代,名实已经出现了严重异化。名不符实了。唯独孔子还守护着儒学义理的纯粹,洁净精微。当然,孔子还有言外之意的,因为有人不能名实相符。比如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