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鉴定者能力和资格决定书画鉴定结果吗?砥柱铭真伪鉴定内核第三季

2024-07-13文化

以古为师,悉心交流!敬请关注收藏「大成国学堂」!

(续上)

对于那些习惯比较隐蔽的艺术家,如董其昌书法,或者习惯变化特别大的艺术家,如王羲之书法,该如何鉴定呢?很简单,我们关注他们的艺术水准。他们高超的艺术水准是古今罕见的,这也是他们成为大艺术家的原因。 因此,除了艺术习惯,还要关注艺术水准。我曾打过比方,跳高比赛中,只要跳过 2 米 40,这个人即使蒙面,也能被辨认出来,因为全世界有此水准的人寥寥无几。相反,如果跳高过了 1 米 80,无论有怎样的风格和习惯,我们都难以辨认——因为达到这个水准的人太多了。鉴定的关键在于理解艺术家的独特性和高水平,而非仅仅是风格。

除了艺术风格,还需增强对艺术品水准和艺术家习惯的掌握,这三者相结合,才是中国书画鉴定的核心概念。这个概念超越了单纯的风格概念,突破了旧的「范式」,形成了新的复杂概念,更适应当前信息高速交换、作品大量发掘的新局面。这个新的复杂概念更适用于收集、研究任何一个艺术家的全集作品,而非仅仅找出一些代表作。如果未来的学习者能接受这个概念,他们就不会因为看到与代表作风格略有差异的【砥柱铭】,就认为是赝品。

当然,对于其中艺术水准环节的判断,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能领悟。许多质疑者认为【砥柱铭】的艺术水准不高,这与他们对书法水准的判断能力不足有关。目前,大多数中国人仍认为自己具备书法的鉴赏和判断能力,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砥柱铭】中展现了黄庭坚明确的笔法素养,那种极难达到的坚实笔法,却被质疑者完全忽视了。真正熟悉黄庭坚书法的人,看到【砥柱铭】就会知道这是真迹,因为其中的艺术水准和习惯非常明显。现今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 宋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 】已经是公认的国宝级真迹,不仅因为其历代著录完整,启功等各位大师一致认定为真迹,也因为其笔法特征完全符合元符三年前后的黄庭坚行书习惯和笔力。虽然某种程度上说从书法造诣的角度上说,【砥柱铭】的行笔力道和自由跳荡的极强控制感较之【 宋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 】确实有差距,但差距的幅度并没有大到可以否定其必为赝品的程度,依然还处在同一作者,不同时间、不同心境、不同书写材料,甚至有没有喝酒会产生的差异之内。

为什么书法鉴定难度最大?

书法的艺术水准主要体现在笔法素养上,但笔法的内涵和评判,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是一个较为隐秘的知识,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即使在书法界,也并非广为人知。此次,【砥柱铭】的质疑者明显不了解这些知识,因此无法在【砥柱铭】中看到黄庭坚高难度、难以复制的特殊笔法,以及这种笔法所展示的黄庭坚的努力方向,从而导致了今天争议局面的出现。黄庭坚的数十件作品中,【砥柱铭】的笔法毫无修饰、清晰可循,直接解释了黄庭坚特有的「荡桨式」笔法,展示了「艺术史新信息」。如果一件古代作品中包含明确的艺术史「新信息」,往往就是真迹的绝对保证,因为这就相当于跳高运动员在 2 米 40 的高度上做动作,无需怀疑那是无名之辈。

古今笔法最相似的例子,如吴琚学米芾,俞和学赵子昂,我们今天仍然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明显的笔法差异。

还有人不断指出【砥柱铭】中的笔法「瑕疵」。这个「瑕疵」该如何解释呢?其实很简单,笔法素养的特征是什么?就是没有理解的笔法特征,永远写不出来,可以说一处也写不出来,因为表现特殊笔法,首先需要思想指导。反之,已经掌握的笔法特征,偶尔表现不好是有可能的,但大多数地方是可以表现出来的。打个比方,高手可能偶尔跳不过 1 米 80,但庸手永远不可能跳过 2 米 40。笔法是书法中具有「区分人水平高低」性质的概念。

当我们综合考虑风格、艺术水准和艺术习惯这三个因素时,【砥柱铭】的结论是非常明确的。「艺术风格」是可以模仿的,但是,由各种因素交叉形成的艺术家习惯,以及代表艺术家身份的艺术水准,是难以模仿的。

即使退一步,采用图像比较的方法,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此卷与其他真迹的一致性。如果连基本的图像对比都不懂,那就是还没有脱离教科书的范围,就像学数学时,只会做例题一样。

【砥柱铭】到底是不是真迹?

关于王乃栋先生对【砥柱铭】的质疑,我们可以从他提出的「九个漏洞」中进行剖析。

第九个漏洞是说【砥柱铭】来自日本有邻馆,而有邻馆不会抛出真迹。这种说法未免有些武断,不能仅凭作品的来源地就判定其真伪。

第八个漏洞是对傅申研究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在学术研究中,任何质疑都应该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而不能无端地质疑他人的研究成果。

第七个漏洞引用了张丑的观点,认为【砥柱铭】的品级低于【经伏波神祠卷】真迹。然而,张丑的评价并不能等同于认定【砥柱铭】就是赝品,而且这样的评价还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具体语境来理解。

第六个漏洞是对宋代印章「秋壑图书」的真伪表示怀疑。即使印章存在问题,也不能简单地以此判定整件作品为赝品,而且在对印章进行质疑时,应该综合考虑所有相关的印章和证据。

第五个漏洞提到题跋有误。然而,傅申的分析并非仅仅基于题跋,而是进行了全面的考量。因此,这种质疑似乎有歪曲事实之嫌。 在审视【砥柱铭】真伪的辩论中,我们遇到了一些论证上的漏洞,它们就像幽灵一样徘徊在讨论的边缘,扰乱着人们的视线。让我们对这些漏洞进行逐一分析,以澄清事实。

首先是关于「玄」字笔画的争议,上文已经进行了阐述,这里不再重复。

其次,对于【砥柱铭】风格低俗的指责,这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观点。风格的雅俗因人而异,不能仅仅以此作为判断作品真伪的标准。应该由众多书法家和鉴定专家共同进行评判,这样才更为客观公正。

第三,对于【砥柱铭】中所谓错字的质疑,傅申已经发表了文章进行详细驳斥,并附有图片作为证据。而王先生的反驳在逻辑上让人难以理解。他认为【半截碑】的集字可能导致偏旁部首的随意组合,但这并不能说明古人就不会犯错。这个漏洞显然是不成立的。

最后,关于黄山谷文集与【砥柱铭】文字差异的问题,上文已经指出了其中的逻辑错误,这里不再赘述。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能证明相对论是错误的,一个教授就足够了,不需要一百个人。」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书法鉴定。面对质疑,我们需要揭示其思想根源,共同探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而不是纠缠于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质疑者们在鉴定【砥柱铭】时所暴露的问题,除了上述的逻辑谬误和主观判断外,或许还源于他们在鉴定训练方面的不足。谢稚柳曾指出,鉴定入门的关键在于深入研究一位艺术家的作品,这一观点至关重要。

一个鉴定家,如果在入门阶段没有认真、深入地研究特定的个案,就很难应对教科书之外的艺术品。因为他们没有突破教科书的基础知识框架,而教科书知识仅仅是艺术鉴定的起点。

由于教科书中的真迹通常被视为「完美无缺」,这些鉴定者可能会将现实中带有「瑕疵」的作品误判为赝品。这种现象反映出他们尚未脱离教科书的基本认知模式。

将艺术家代表作之外的作品判定为赝品,并不能说明鉴定者的「聪明」「严谨」或「高水平」,反而暴露了他们对艺术家作品的不熟悉。局限于教科书、名作和代表作,会导致鉴定者在面对实际作品时缺乏实战经验和鉴别真伪的能力。

例如,对于林散之的作品,如果仅仅根据他的数十件高水平代表作就判定他的数千件一般作品为赝品,显然是片面的。深入了解林散之的数千件作品的主导特征,对于鉴定他的书法至关重要,而这仅靠翻阅教科书和书法集是远远不够的。

(待续)

我们将【 黄庭坚砥柱铭卷 】、【 宋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 】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

欲购专业级【 黄庭坚砥柱铭卷 】、【 宋黄庭坚青衣江题名卷 】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