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初中作文|秋千归何处

2024-03-25文化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生活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广大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日常生活中的一幢建筑,一件衣服,一个小饰品,一种食品,一种颜色,一个习惯,一个故事,一个节日,都可以是一种民俗,都展现着我们淳朴善良、乐观美好的民情。

请你留意一下自己身边的民风民情,写一篇作文,将自己的见闻、感受表达出来。

要求:

①题目自拟。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张子馨

秋千归何处

每每清明,便束手无策。或许是不堪忍受烦闷的爆竹或是呜呜咽咽的啼哭声。年幼尚小,在春去花谢之尾,寻一处芬芳尚在的角落,在阿婆的协助下,乒乒乓乓的锣鼓声中,径自与伙伴体验早已被人忘却的清明习俗,也是最为畅然的一项——荡秋千。

大人有大人的习俗,固然,小孩也有小孩的习俗。他们挑着担子祭拜祖先,队伍晃晃荡荡的,好似一串眼泪,虽是疏疏松松的,却也满是悲戚,一串串泪珠在田埂上滴落。我们也垂头丧气地跟在后边,嘟嘟嚷嚷,何尝不烦呢?耳边是此起彼伏的爆竹声,脚下是凹凸不平的土坑,杂草丛生,稍不留心,便是坚硬的石头出现在毫无防备的脚前,又是一阵哀嚎。正等待着大人们不耐烦地把手一挥:「扶你阿婆回家。」登时,头上的烈阳化为温润的暖水,静悄悄地淌着,杂乱不堪的土地夷为平地,脚下坚硬的黄土显得格外铿锵,我们簇拥着阿婆,去祭拜春天——荡秋千。

古人也很爱荡秋千呀,「蒙蒙百花里,罗绮竞秋千。」在罗纱飘扬中,蒙胧的面纱下是否罩着少女的那一份开朗与纯真?最美的不过李清照:「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透,薄汁轻衣透。」真的,那一份慵懒与活泼,让她薄汗轻衣。那时的她,莫过于一朵缀满露珠的粉花,在阳光下懒懒地笑,只不过后来花瓣退零,多了分凄美,少了份清纯,恐怕也无心在如烟的花中任衣裙飘扬,荡着秋千了。

去往田间小园的路上,脑海中满是古代少女飘扬的衣裙之间粉红的笑靥,不觉眼中生辉,微微地笑,只顾盼着站上那稍稍破旧的秋千上去,在风中荡呀荡。屏弃古代少女的羞涩与腼腆,放声大笑,也放声尖叫。遂加快了脚步,任凭眼角还挂着泪珠的阿婆柱着拐杖,「笃笃」地走。

但凡站上摇摇晃晃的秋千,我就好似忘了一切,紧紧握着两边的麻绳,使劲催促:「再快点,力气再大一点!」乘着尚未飘逝的花香,一同在空中飘飞,刚想用头顶触及软滑的云,却又在低头的一瞬遇见鲜艳欲滴的黄花。就这样,一沉,一浮,我逐渐明白子她们「媚眼随羞合,丹唇逐笑开」的趣味。毕竟豆蔻梢头二月初,正当鲜花怒放,我气喘吁吁地跳下秋千,眼中满是掩不住的笑意在淌。

「笃,笃,...」扭头一看,原来是阿婆,她伸出棕褐色的手,在红漆褪落的秋千上摩挲着,摩挲着,苍白的嘴角间露出一抹微笑。我想,阿婆上一次站上秋千又是哪个清明了呢?她头上的蝴蝶结还跟着大红格子裙一同飞扬吗?」

多少个清明,便在稍稍残落的花局中翻飞了几次。时光更迭,在几年几年的变幻中,儿时的伙伴早已认不出,恍然变成了另一副模样,再次相见,也只是默默地追随着祭拜的队伍,宛然失去了荡秋千的兴致。我不敢提出荡秋千,唯恐他们嘴角一撇,淡淡地说:「荡秋千,几十年代的事了?」

随队前往湘西的路上,我又见到了儿时的秋千,只不过出现在一堆朽犁农具之中,我也只得和朋友伫足望着,和他一同评论着,就像鹦鹉学舌。

我已记不清几年没有回老家,每逢清明,也只是浅浅的和家人客套几句,再无其他。在一大堆礼数之中,我很想插足问一句:「那个秋千还在吗?」

只可惜,我从未说出口,家人的客套多锋芒,怕被刺伤,按下红色的按键,总是空落落的,好像失去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