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考研复试基本结束,如果初试、笔试和面试让自己不开心,进来看看

2024-04-10文化

我声明一下,各位!我之所以写这些,真的真的真的真的不是不是不是我扛不住、想不明白、接受不了!

而是有人留言和寻求帮助…我正好记录了一些东西,就发出来咯!

我很好、我很好、我很好、我真的很好啊啊啊!!!别再在后台留言安慰、鼓励我啦!我 不但 谢谢你们, 而且 谢谢你们, 真的真的 谢谢你们!别再私发给我咯,听话,乖!

我认为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要让自己认清几件事情、发自内心的去相信一些事实,而不是只用一些自己都不太相信、不能说服自己的鸡汤去麻痹自己。

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只是为了寻找全新的景色,也为了拥有全新的眼光。

一个对往后未来没有什么方向感的人,眼下的时光大概率是虚度的。我们可以短暂休整,但一定不要尝试着「刻意休整」,因为刻意地去接受一个结果、忘却一个人、和解一件事……很多时候更像是一种「 刻意的逃避 」!!!

如果我们每天都主动告诉自己:在某个时间点里、在某个空间里——我什么都可以不做、我不和任何人讲话,我要与自己和解、我要努力去接受这个结果……相信我,收效甚微甚至于适得其反——越来越在意、越来越难以接受。

一个人,在通常情况下,只允许一种情绪充斥大脑 ,让自己对往后未来重新拥有期待的最好方法我始终认为是:填充眼下所能自我掌控时间,让自己有事可干、让自己发自内心的多一点愉悦!

哈哈大笑不强求,嘴角微扬正正好!!!

有人说,这算不算是一种典型的唯心主义!是也不是!

我让大家有事可做,并没有特指是去大吃大喝、暴饮暴食、四处闲逛又并不发自内心。这些行为其实是逃避,而且是主动逃避而不自知的一种行为。因为当我们脱离了胡吃海塞、无目的漫游的状态后,我们还是需要面对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我怎么真正面对这些不如意的结果和自己不甘心、悔恨和懊丧的情绪?

所以说,暂时性的麻痹和主动逃避并不会让 「一段自己学会去接受一些东西的至暗时刻」 变得轻松或短暂。

我说让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其实是做一些与我们需要真实面对的问题相关的事情!我举几个很有意思的实例吧!

如果考研的这个结果不好,我们自己肯定第一时间知道!那么一个考上的**「快乐傲娇」**青年会第一时间将这份喜悦分享给亲人、朋友。那没有考上、结果不好的人,难道就不可以告知别人吗!!!

妈妈有一次和我谈话的内容我记忆深刻:

妈妈说不管我以后自己想去干什么,出发的时候和到终点的时候,都记得同老爸老妈说一声!

很多时候我们会关注结果,因为那是本能和期待,如果爸爸妈妈连哪一天都不去过问你做一件事情的成果了,是不是也挺奇怪的、也挺伤人的,因为希望你好的亲人对你没有了期待;

但相比于结果,我们更关心这个过程你开不开心。

对别人有期待只要不把这种期待强加给行动中的人,我认为这种 良性的期待 是可以给人提供一些正向情绪价值和动力的,因为那代表着一种这个社会很稀缺的东西—— 信任 !!!

妈妈和我的谈话内容大概就是这些,我浅浅润色了一下,是鸡汤还是现实大家自己分辨,反正因为这次谈话,往后的每一次做决定、出远门、做一件不寻常的事情……我开始和结束的时候,都会告知我当做亲人一般的好友和我的爸爸妈妈。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依旧是这样、依旧可以告知!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需要主动地先自我尝试接受这个结果,然后主动的调整好情绪,还需要鼓起一定的勇气,把这件事情说的并不那么难受和难以接受,往往有时候,我自己也就真的不那么难受和难以接受了。

在我看来,这是一份必修课,分享喜悦貌似从来不需要学习和练习,我们本能的可以做得很好,因为分享喜悦的这个过程本身就足够迷人。但告知不那么好的消息并不那么容易,因为我们需要学习如何让自己和被告知的人——知悉并接受!这需要沟通、勇气和情商!

你们说呢?

成年人与小孩最显著的一个标志:成年人要不断地主动练习自己学会去接受**「因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造成的一切结果的能力」**。

这就接上了上一小节的内容,很多时候,我只是习惯了一件事情做的好与不好都告诉一下身边人—— 好结果不是炫耀;不如意也不是索要安慰和怜悯。 只是一个简单的告知,因为我担心有人真的在意我(哈哈哈哈),开玩笑,因为我也有过那种关注自己在意的人在做的一些事情,而不好开口询问结果的注意力被分散的状态!

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被刻意安慰和鼓励的感觉,所以自然也就不习惯主动分享坏消息的行为模式。因为我们或多或少知道: 不管你承不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流行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真正的友谊,而是做的尽量逼真地显示尊重和友谊的表面功夫。

但如果当这种告知坏消息的行为成为习惯,真正的朋友也就对我们的能力和性格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和判断,或许那种让人不舒服的安慰和鼓励就会自动屏蔽掉许多、减少许多。因为他们知道:我已经很擅长处理这类不如意了。

脱离其他人过多的寒暄、安慰和鼓励,才能有时间整整静下心来做不如意结果后续的相关事件。 没错,结果不如意,也应该有后续。

貌似我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这样:

一件有挑战性的事情做好了就可以短暂的放纵一下、暂停一下;

没做好似乎都应该散散心、调整一下状态,也暂停一下。

但长大后,发现现实并不是这样。

我考上了研究生的朋友,也在为挑选心仪的导师而发愁;也在为未来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一些能力素养而发愁……所以,他们的兴奋也仅仅维持了一小会儿;而后就又转入另一轮的信息站中。

但其实没有考上的我,也有很多后续需要去完善!尽力去搜集一轮调剂信息,尝试一下调剂,给自己一年来的旅程 画个不算圆满但不留遗憾的句点 ;还需要调整好状态,去完成毕业设计保证顺利毕业……

真的,成年人,需要学会面对的状况还很多,不是考上研这些需要面对的境况就会消失, 但他们为自己未来面对这些境况的时候,增多了一些机会、可能性、选择性和容错率。

所以,难过的时候,需要做的事情并不全是放纵性的。试着去大胆告诉那些关心自己的人,也大胆的给不如意的事情 续接一个后续、给一个完整的完结。

到底是源于一年没努力或不够努力,没过 初试 而懊丧;

因为 复试 的某些细节和信息没有完全掌握,导致复试中的某些环节发挥不佳;

自己很在意别人的期望和看法,认为没有考上理想院校的自己会失去与这些人的亲密关系;

自己的嫉妒心态在作祟(没上岸的嫉妒上岸了的朋友;上岸了的嫉妒那些同样上岸但院校和专业实力比自己院校好的人);

更有甚者,只是想要沉浸在一个比较丧、比较颓、比较无所谓的垃圾情绪中,吸引着周围人的目光,搞得身边人就连享受一些喜悦也要无时无刻照顾你自己的感受;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中心、驻立舞台中央……

如果是因为努力不够或准备不是足够的充分,那么其实我们更多的会是一种后悔、后悔还是后悔的情绪;如果距离结果就差一点点,或许还会带上许多不甘、不甘还 tm 是不甘的情绪……

情绪是必要的,那是本能;但让生活满是情绪是不必要的,我们总归还是要生活,那就让这份足够痛的情绪,给自己增加一点养分——以后做认准的事情,当竭尽全力,一旦看到机会,还要用心准备,不能轻易放松,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与我们在同一赛道的追梦人,在做什么。

如果是因为太过在意别人的期望和看法、担心自己让那些对自己寄予某些信任和期待的人群失望。我不会简单地对你只是说一句:没事的,他们不会对你失望的,你已经努力了。因为我知道这触动不了你此时的心境。

但我会告诉你,不能改变的事情,你如果继续保持情绪的糟乱,也不会有丝毫改变。但如果你尝试着去主动面对、承受,那些你认为可能对你结果感到失望的人,很大概率会因为你面对这种境况的态度和品质重新审视你、对你刮目相看!这是两个方面,并不冲突。而且在这样一种「努力做一切、勇敢接受一切」的行为模式中,很多 好结果或许只会短暂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想更深入了解可以看看【很在意结果不圆满让人嘲笑】这篇推文的 02 部分。

而如果是因为嫉妒身边的人而导致情绪很糟糕,那我觉得,这样的人一定会很难很难开心。因为他们掉入了一个死胡同——把自己身边本该团结起来的人当做了自己的竞争对手。

亦或者说,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只能用 「彰显自己比身边的人优秀这一点细微的优越感」 来巩固那干枯的、脆弱的、卑微的、该死的该死的,还是 tm 的该死的、 「病态的自信」

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属于接下来一种状态:知道嫉妒朋友们取得的好成绩不对不对不对,很想要欢快、自然、激动地给他们祝福和共同庆祝,但内心深处总是同时住着两个挣扎的「天使」和「魔鬼」!那嫉妒的魔鬼总是在我们给别人祝福的时候间歇性的跳出来一下,让我们无数次的陷入自我怀疑——朋友的成功,我到底是真心祝福还是逢场做戏。经历的次数越多,也就越挣扎,慢慢的就只剩虚伪的做戏,因为嫉妒的死胡同我们一直都没有主动走出来。

那怎么走出来?我有一个很常用的行为和思维。

一个行为: 在看到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先尽力让自己学会去祝贺、赞美和共同庆祝。而后的某个时间节点,可以向主人公「玩笑式」的袒露一些自己的心声:你成功,我本该真心为朋友开心;但因为我自己的原因,我现在的状态有一点不太好。不出意外的话,你们可以获得一段入心的深刻交流!这种交流的次数越多,你们会慢慢成为「交心、入心」的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朋友,这样下次再遇到欢庆场合,你会越来越真、越来越自然,因为最好的朋友(起码在男孩的视角里),是可以不顾一切去希望彼此更好的。

别说我是骗人的,因为我真真正正体验过这种感觉,要不然我写不出来、刻画不出来。如果你不信,我只能说你还没有过真的入心的朋友。

一个思维: 把自己身边的人,都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相处 !

我们一直很容易混淆一些概念——好胜心&竞争&上进……以为以这样一种姿态去呈现自己,才是正确的、才是好的。

但现实是:只要选择外在物做坐标系,就一定会迷失全貌!只盯着自己在意的方面和他人好的或不好的方面都不是一种健康心理,因为如今越来越强调「多元化」—— 你引以为傲的赛道,或许旁人根本就不上道;别人建立起的壁垒,或许你压根从未踏入……

这时候,一个正确的思维、一个正确的行为指南就显得尤为重要: 向上同化自己,向下比较别人。 同化比争斗和竞争要好得多,因为那表示一种愿意主动接受身边一种氛围的感染,让自己更好学、更自律、更耐心、更冷静……;向下比较一些自己愿意主动尝试的东西,会更好地体验到 「哈哈哈,我第一次耶!我做的比你好诶,哈哈哈哈(良性调侃)」 的快乐!这样一种向下比较产生的短暂沉浸的愉悦,会促进我们更好的接受大千世界的新鲜事物,体会到丰富性、多样性和趣味性。

一直觉得,主动双向的结识不一样的人——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专业、不一样的年纪、不一样的外在、不一样的品味……是一个人兼容性和包容心的体现。那么, 我期待这样一些不同的人变得更好,因为这算是我自己的一个小圈子,我的小圈子水平和成就更高,我的平均水平也不会太差!

我们总说: 人与人的接触和交往终究是归于利益交换! 我赞成!

但学生时代,我们还难以涉及到那么赤裸裸的利益冲突问题。所以这句话很对,但不适用于还只是「校园成人」的各位。

未来步入社会,或许很多场景开始变得陌生,因为经济利益成为了我们每天的主要追求。但在这之前,我们还有时间让自己不断地去学习和成长—— 比周围人慢,那就努力追赶;比周围人快,那就稳步前进。

这个世界着急要听年少有为的故事,弄得所有人都迫不及待、满怀期待!

希望这篇推文,可以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