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27.熟普的茶意

2024-03-02文化

细说起来,古时候爱喝茶的名人数不胜数,远的不说,近的不提,就说说中国历史发展到中期,也就是北宋这时候的几位老茶人。提起老茶人,那就不得不提起老苏家的人,所谓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那这父子三人是谁呢,苏洵、苏轼和苏辙。苏洵是爹,苏轼是大儿子,苏辙是二儿子。这三位又并列在唐宋八大家之中,你看看,唐宋八大文豪,光是老苏家就占了仨,不过人家也确实有才学,这是没的说的。

说完了老苏家的人,再说一个人,这人就是这次故事的男主角,秦观,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他是苏轼的学生,跟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这三人并称「苏门四学士」。要说这人爱喝茶,多半也是跟着苏轼学起来的,不过在这次的故事里,秦观眼前虽然放着茶,可是他却不怎么情愿喝下去。

咋回事儿呢?这故事还要从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同中进士后,全家从四川眉州迁到了东京汴梁,也就是开封,开始说起。苏家全家都搬到了汴梁,那肯定不能把苏家小妹给落下。苏小妹是苏洵的小女儿,上边俩哥哥苏轼和苏辙。说这苏小妹呢也是亭亭玉立、腹有诗书,毕竟一家子都那么有才华了,苏小妹也差不到哪儿去。所以这位苏小妹到了汴梁城,顿时就才华显露、名动京师,一时间来苏家跟苏小妹探讨文学的人也是络绎不绝,不过说是探讨文学,其实就是想跟人家苏小妹谈对象。

那这苏小妹确实到了当嫁之年,也该寻一门亲事了。她就告诉父亲苏洵,要是有人求亲,你别管他家里富贵贫穷,有没有房,有没有车,别管这些,只要人好,能处的来就行。怎么才叫处的来呢,苏小妹也有招,她让求亲者上门拜访时,附带一份自己的文章,你瞧瞧,这不就跟现在说的简历差不多。都说简历是块敲门砖,现代人是敲开工作的大门,而这些人却想敲开苏小妹的闺门。

俗称比文招亲,那苏小妹也是特别认真,递上来的每一篇文章他都仔细阅读,不过大多是粗俗浅显,不入眼的,唯有一篇,让苏小妹十分喜欢,她甚至在这篇文章上批注了一首小诗:

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

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意思是说,写文章的这位现在虽然只是个秀才,但将来一定成就非凡,只可惜与自己的两位哥哥生在同一时代,不能一举成名。既然此人在苏小妹的眼中,已经能和自己两位哥哥相比较,那同时也说明了苏小妹对他的认可,那就他吧。

这位被苏小妹选中的人就是开头提到的秦观,不过在故事当中,这时候秦观和苏家才刚有了交集,也和苏轼是不熟的。当他听说自己被苏小妹选中后,心想,你既然选了我,那我也得看看你长什么样吧。秦观打听到苏小妹三月初一要到道观烧香,于是装扮成一个化缘的道士,暗中观察苏小妹。只见苏小妹虽算不上花容月貌,却也是端庄秀丽,心中大喜。回去后,立即挑选吉日,备下聘礼,委托媒人,上苏家求亲,苏家自然应允。

中间的流程也不走了,直接「送入洞房」,不过这秦观可没有那么容易的进入洞房,为什么呢?原来是苏小妹在洞房外设了三个谜题,考验这位准相公。门外站着一个丫环,看到秦观进来,微笑不语。门前还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有笔墨纸砚,三个信封,三个杯子,三个杯子分别是玉杯、银杯、瓷杯。秦少游心里正在纳闷,只听洞房里苏小妹朗声说道:三个信封里,是三份考题,三个杯子里,玉杯盛的是酒,银杯里是茶,瓷杯里是水。你秦观必须答对全部三个考题,然后可以喝了玉杯里的酒,进入洞房。如果答对了两个,只能喝银杯里的茶,睡在书房,明晚再来复试;如果只答对一个,对不起,去喝瓷杯里的水,解解渴算了,罚你在书房读书三个月,三个月后再来考试。

秦观眼巴巴看着房间窗户上映出的伊人倩影,心中痒痒,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老老实实答题了。拆开第一个信封,是个字谜: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秦观天性聪慧,立即猜出,「铜铁投洪冶」,铜铁投入炉中冶炼,是个「化」字;「蝼蚁上粉墙」,蝼蚁上墙是慢慢往上爬,是个「缘」;「阴阳无二义」,一阴一阳谓之道,所以是个「道」字;「天地我中央」,在天地的中央是个「人」字。合起来,是「化缘道人」四个字。秦观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装扮成化缘道人暗中窥看苏小妹的事,让苏小妹知道了,这是她在嘲笑我呢。不过秦观也是微微一笑,提笔在试题背面写道: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秦观写完,交给丫环,丫环入内,又交给小妹。苏小妹见四句诗以「化缘道人」四字开头,诗意是赞美春天,但其中隐含有道歉之意,于是苏小妹满意地点点头,这也代表秦观的第一关顺利通过。

第二道谜题开启,信封里还是一首短诗,不过这次却是猜四位古人。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秦观心里一乐,心说,这也太小儿科了,还想难住我?于是他不加思索,提笔在试卷上一一注明。「强爷胜祖有施为」,有爷有祖那就是「孙」,手上握有「权」才能有施为,所以合起来就是「孙权」;「凿壁偷光夜读书」,凿壁凿出个「孔」,孔中透着亮,所以就是「孔明」,也就是诸葛亮;「缝线路中常忆母」,这是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说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子思念母亲,所以是「子思」,子思也就是孔子的孙子孔伋;「老翁终日倚门闾」,老翁也就是太公,倚在门口,望着远方的路,盼望亲人回家,所以是「太公望」,也就是姜子牙。

秦观写完,再次交给丫环,丫环又进房里交给小妹,小妹看到,心生佩服,同时希望秦少游不要被第三题难住。过去女子嫁人前都没有见过未婚夫的,凭着秦观的两个满意的答案,苏小妹已经从才华上对她的郎君芳心暗许。

外面秦观已迫不及待地把第三封拆开,这是道对联题,上联是「闭门推出窗前月」,要求秦观对出下联。

这道题看着最简单,其实却是最难的,竟然把自五岁就学对句的秦观给难住了,为什么呢?若是只按对句的规则凑上一句,是不难,但要是在意境上不输于上联,就难多了。秦观都解对了两题了,他可不想半途而废,虽然自己刚才在婚宴上喝了酒,正是需要来杯茶提提神,但这只答对两道题换来的一杯茶,实在比不过三道题全对换来的酒喝的舒服,秦观心想:今天这茶,喝是肯定不会喝的,怎么我都不会喝这个茶的。他低头继续思索,在院子里徘徊踱步,嘴上反复念叨着「闭门推出窗前月」,手上做着闭门、推窗的动作,又抬头看着月亮,楞是没找出合适的下联,想不起来就有点慌,越慌就越想不出来。

刚好苏轼苏东坡也没睡,这时候出来溜达,那谁知道他是真的在溜达,还是借机过来看看这位妹夫的情况。当苏轼看到院子里秦观正在为了第三题发愁,也听到秦观嘴里一直反复念着这句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听到这句话的苏轼离得老远,会心一笑,心想这有什么难的,当然,苏轼也不会直接让秦观「照抄答案」,那就让这位准妹夫也太没面子了,他随手捡起一个石块儿,瞄着院子里的水缸丢了进去,只听扑通」一声,石落缸中,缸中有水,水中一轮明月被打散,溅起的水花打在秦观身上、脸上。秦观一个激灵,顿时灵感乍现,他大声喊道:「投石冲开水底天」!

房中苏小妹等待多时,此刻听见第三题的答案,终于忍不住想要见她的夫君了,她打开房门,门外神采飞扬、英俊潇洒的大才子秦观手端酒杯,看着美人一饮而尽,两人正是四目对视,爱意初现。

这就是苏小妹三难秦观的故事,是出自于明朝冯梦龙的文学作品【醒世恒言】。【醒世恒言】是小说,所以故事自然也是虚构的。大家很惊讶吧,秦观是真的,苏轼也是真的,但苏小妹却完完全全是个虚构的人物,她只在民间传说和一些现代的影视作品中出现过,历史上并没有这个人。

真正的历史中,秦观认识苏轼的时候,就早有了妻子,而苏轼更没有什么叫做苏小妹的妹妹,在苏轼和苏辙的数百封信中,他们多次提到秦观,但始终没有提到过苏小妹。而苏轼遗留下的几十种笔记、著作中,也看不到苏小妹的任何蛛丝马迹。所以还是那句话,大家听故事,就图一乐,切莫当真。

秦观喝茶吗,也喝,但跟苏轼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苏轼可是北宋名副其实的老茶人,像他爹苏洵,他弟苏辙,包括这个秦观,都会时不时的喝点茶,毕竟北宋茶文化是很繁荣的,但是却唯独苏轼爱茶成痴,每到一个地方就得喝喝当地的名茶,他自己也是每天都离不开茶,养成了日日饮茶的好习惯。就像现在很多喝茶的朋友,一旦把喝茶养成了一种习惯,每天不喝上两口,就会觉得缺点什么。

随着这些年,人们开始注重养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熟普洱,熟普洱的销量也开始逐年攀升。不过,哪里市场火热、烈火烹油,哪里就会人头攒动、乱象丛生,熟普洱目前,也是同样的情况。

一开始熟普洱的渥堆发酵工艺,只有一些大厂掌握,这些年呢,许多小厂家、个体户,也开始照猫画虎,开始生产熟普洱,进入熟普洱这个市场。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到过,拆开茶饼,里面又是树枝、又是头发,甚至还有烟头的熟普洱,最搞笑的是,这类熟普洱外包装上还印着「宫廷普洱」的字样,开个玩笑啊,真不知道这样的茶到了古代的皇宫里,被皇帝看到,会发生什么;还有的呢,由于不懂控制湿度、温度,做出来的熟普洱,简直就是发霉的垃圾,压根不能喝,别说喝,拿到手里用鼻子闻一闻,透过包装纸都能闻到刺鼻的霉味;再有的,拿其他地方茶叶的边角料,做熟普洱,在这些不法商贩看来,反正是熟普洱渥堆发酵的,最终做出来的熟普洱,不懂行的人压根分辨不出来,能蒙一个是一个。

不过乱象归乱象,喝茶的人,不能因噎废食。云南大叶种茶,内涵物质丰富,因此,用云南大叶种做出来的熟普洱,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也高于许多其他茶种。跟生普洱相比,熟普洱由于经过了一个渥堆发酵的过程,茶性温和、滋味醇厚绵长,耐泡度远高于市场上同等价位的其他类茶,可以说熟普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普通老百姓能够喝得起、喝起来没什么负担的茶种。只要在选购熟普洱的时候,不贪图小便宜,买到质量不错的普洱,还是比较容易的。当然,身边如果有比较懂茶的、信得过的朋友,让朋友帮忙选购,那再好不过了。

要说生普洱像一个小青年,个性十足、棱角分明,那么熟普洱就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者,温和、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会越发喜欢熟普洱给人的这种恬淡、从容。喝熟普洱的时候,时常会想起一首诗,这首诗据说是布袋和尚所作,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原来退步是向前。也希望大家能在这首诗中,感受到熟普洱的茶中真意。

长路漫漫,唯茶作伴,我们下回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