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做人是老实点好,还是「聪明」点好?

2024-04-26文化
有一位70年代出生的创业者,为我们真诚分享了他的一段故事:1我上学时,刚好是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时候,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受这句话影响,我也一直学习工科,学习许多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从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作为年轻人,我也胸怀理想,希望能够有所建树。但事实上,社会和我心中所想的并不完全一样,和我心中所构想的理想的画面有很大的差距。走向社会之后,我开始触及到人生社会的一些真正的问题。比方说:做人是老实一点儿好呢?还是「聪明」一点儿好?我当然知道,做人就应该老老实实地认真地去做事。但有时候,我感觉,好像这样做有些吃亏。因为,有些「聪明」人可以做更好的事,可以更好地做事,因而有更多的收成和收益。类似这样的问题,总会在我的心中徘徊。仔细想想,这个问题其实又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一个人只要老老实实做事就够了?是这样,好像又不是这样。后来,我看到【中庸】里的一句话:「诚则明,明则诚」。「诚」就是「真诚」,「明」就是「智慧」。我终于明白:一个人做事情既要真诚,同时又要有智慧。这才发现,之前的那个问题是一个浅层次的问题。做人是老实一点好呢,还是像别人一样「聪明」一点好?其实,这是把自己和别人对立起来,自己站在「老实」的一边,把别人推到「聪明」的一边。似乎,这个世界只有要么老实一点儿,要么就是打引号的「聪明」一点儿。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寻,我意识到:如果对于人生社会的认识从一开始出现了偏差,那自己所问的问题就都停留于表面,甚至都没有问到真正的人生本质的问题。所以,在社会上交了很多的「学费」之后,我才逐渐明白:要成一件事,既要脚踏实地忠于职责,同时又要洞察人性,了解事物的本质。2上面这位同仁的真诚分享,带给我们很多共鸣和共情。凭着自己有限的人生的经历,我们到底能悟到多少人生根本道理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事实上,仅仅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所体会到的其实是比较有限的。那怎样才能透彻地认识人生的真相呢?其实,我们可以打开中华文化经典宝库的大门,去找寻答案。比如说,做人是老实一点儿好呢?还是「聪明」一点儿好?这个问题的真问题是,何为做人的基础呢?可能付出很多辛苦之后,才发现,这个问题答案就是「诚」,真诚是做人的基础。【中庸】里说,「不诚无物」,一语中的。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这份真诚,就不大值得别人信任和托付。所以,真诚是做人的基础。阳明心学中,阳明先生龙场悟道,揭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原本每个人心中拥有无尽的美德,每个人都可以不断地开发这样的美德,以便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的舒展丰盛。原本生命如此充满希望,原本每个人都有无尽的美德,只需要把它开发出来,不需要找别人去求。【论语】里,「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有的时候,人难免会有一些急功近利的想法或者一些不大好的起心动念,当经典当中这样的语言撞到自己内心的时候,就会对自己有个很大的警醒,内心顿时升起力量。【易经】中,「潜龙勿用」「厚德载物」让我们明白了,原来做大事情是不能着急的,特别是刚刚进入一个领域的时候,「远见者稳进」。【道德经】中,「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揭示了「无」比「有」更重要。「有」,是指做成事,展示一个人的能耐和本事。「无」,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就是在别人眼中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展示的是人格的力量。这好像比做成几件事,更重要。【素书】中,「德,人之所得」,启发我们,「德=得」,这是一个成功与幸福的真实等式。明白这个等式,我们就可以在事上遇到困境的时候,反求诸己,超越出来,建设自己的美德,反作用自然会带来更丰盛的硕果。3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难免都会有一些不好的起心动念,做出不好的行为作用。比如,有的时候,不大能理解别人,不大宽容,有的时候,对别人严,对自己宽……通过经典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要读懂自己,也只有读懂自己才能读懂别人。所以,在学习经典的过程当中,一个人可以对人生社会,产生新的认识。作为普通人,也许我们没有机会像张良使用经典,去利益天下,但我们面临的问题一点都不简单。家庭的事情,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对社会的认识,如何和这个时代同频共振,如何能够在别人观望、徘徊、懈怠的时候,能够坚定地闯出一条新路……这些问题没有一个问题 是小问题。这些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而借助经过时间检验的、历久弥新的经典,我们就可以从内心深处生起力量,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数理化这样的专业知识,当然重要,术业有专攻,每个领域里都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这叫专业的力量。只是,我们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具备专业的力量,务必需要具备人格的力量。这就是来自中华经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