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四川青城山,自古素有「天下幽」美誉,是中国道家修行圣地

2024-03-02文化

提起青城山,相信有很多人会不由自主脱口而出「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这句经典歌词,这首【新白娘子传奇】中的插曲不仅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美好记忆,更是让人记住了青城山这座充满着神秘色彩的道教名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时候名为「天仓山」,相传在轩辕黄帝时期,有一个名为「宁封子」的高人在青城山修道,他曾传授轩辕皇帝御风云的龙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直到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才更名为「青城山」。

关于「青城山」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青城山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状若城郭,故名「青城山」。又因山中幽深清静,故有「青城天下幽」之称誉,也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第二种说法是唐代时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和道教之间在山上发生了地盘之争,官司打到了皇帝那儿,唐玄宗信仰道教,就亲自下诏判定「观还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诏书却将「清城山」写成了「青城山」,所以就改为「青城山」。山上至今还保留有唐代碑文诏书全文。

青城山的历史相当之悠久,据史载,早在秦时就有道士入川采药修道,至西汉,山中已有不少宫观建筑。东汉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张道陵来到了青城山,他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相传太上老君降临蜀地时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并授以「三天正法」,命其为天师,嘱其扫除妖魔,救护生民。张道陵就此创立了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为最高信仰。此后,他率弟子以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并授民取盐之法,百姓得其益,奉之为天师,弟子户达数万。他所修建的八景宫也成为当时著名的道家洞天福地,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五洞天"。东汉永寿二年张道陵在青城山羽化升仙,时年123岁。

到了三国时期,葛玄奉蜀主刘璋之命入川行医,居鹤鸣峰修道并在此羽化升仙。此后,历朝都有高人隐修于此或著书立说或修炼成仙,使得青城山一带成为了神仙之府,遂有"神仙都会之地"、"天下第一洞天",以及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中「最具仙气」的美称。唐玄宗曾亲临此山问道求仙;宋真宗也曾在此祈雨而应验;清康熙、乾隆等皇帝亦数度巡幸并留下了大量诗章墨宝和碑刻。

动车到达青城山站后,在出站口边上乘坐101公车直接到达青城山景区站,步行大约一公里左右到青城山的前山。途中会经过青城山的新山门,它是一座高大简洁的三角形建筑,是青城山的标志之一,山门上的「青城山」三个大字是张大千先生手笔。中间通道上方绘有巨型太极图,既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道家文化的象征。

青城山分为「前山」与「后山」两个景区,前山主打「人文景观」,后山主打「自然景观」。我此行的目的主要是问道青城山,所以,前山才是我的重点,为了节省体力,我选择了乘缆车上山然后再步行下山的线路。

建福宫是青城山著名的道教宫观,也是游览青城山的起点。宫观创建于唐开元十二年,当时名为「丈人观」,为「五岳丈人」宁封子的道场,宋代改名为「会庆建福宫」。现仅存的两院三殿均为清光绪年间重修的。大殿内供奉着五岳丈人、太上老君、东华帝君等诸多道教名人。

建福宫的四周林木苍翠,浓荫蔽日,在云峰岚气的怀抱中尤显清幽。大门上的一幅楹联:吹笛天寒玉华更控青鸾住,缘云路近杜老倩除白发来。寓意建福宫的位置是仙气云集之所,文人向往的圣地。

青城山的山门是青城山一大标志,建筑结构富有道家特色,竹木结构,古朴自然。山门上有「青城山」三个金色大字,内墙之上还有张爱萍上将的手书「青城山幽子规啼」。山门的背面除了「青城天下幽」之外,还有一幅宛如仙境一般的青城山全景画。

过了山门,眼前是群峰起伏,林木环绕,葱茏幽翠的景色,小桥、溪水、亭阁点缀其中,宛如仙宫。青城天下幽,古人诚不欺我!

位于清溪之畔有一精雅茅亭,这便是青城山有名的「雨亭」。相传唐上元二年(761年)秋,客居成都草堂的杜甫来游青城山,刚进山门便遇大雨,杜甫便在山道边古楠下避雨,后来人们便在此修了一茅亭以供游人休息避雨。茅亭的结构特别有意思,以枯树为柱,以树皮盖顶,以枯枝古藤为装饰。寓意道家「道法自然」。雨亭上的对联是取自王维的【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

青城山的游山道上有许多类似这样的亭阁,其造型或三角或四方、或六角或八卦。眼前的这座「天然阁」为三层六角八卦骑檐的亭阁,以原木留皮为柱,老木为依,生树构架,枝藤缠绕,树根为凳的自然结构,雨天不漏,炎日无暑,与青城山的清幽山景浑然一体。这种不拘一格的随势造型,充分表达出「道法自然」的道家核心思想。

走到分叉路,往右边是去月城湖方向,途中径过「步虚廊」「洗鹤泉」「石笋堂」。其中,「步虚廊」算是青城山景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休息式廊亭,游人可以在此廊中小憩,四周林木翠绿,天然氧吧供你自由享用。

洗鹤泉,相传青城道人徐佐卿有化鹤之术,每当兴起便飞身化为仙鹤,一日之内可游遍三山五岳。每每归来,都用此处的泉水洗净鹤羽,谓:「清幽之地,不留半点红尘」。由于刚下过雨,泉井里的水有些浑浊,不过既然是仙人洗鹤之泉,我自然也来图个仙气,洗一洗手,不留半点红尘游青城。

走过一段长长的坡台之后来到了月城湖。月城湖座落在景区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湖水来自青城山上老霄顶的小溪。湖泊的周围草木茂盛,湖水清澈,山谷倒映在水中,形成一幅湖光山色图。堤上有长廊,给人以景歇憩,湖中有游船可达对岸。

位于月城湖与索道站之间有一处「丈人泉」。传说当年黄帝和蚩尤打仗,大旱无水,宁封子见一异物自天而降,入土不见,便叫黄帝以箭射之,黄帝张弓搭箭,箭落之处冒出一股清泉,黄帝饮泉水后顿觉功力大增,终于灭了蚩尤。虽然只是传说,但这泉水据说有多种功效,尤其泡茶最佳,所以这附近卖茶水的特别多。

过了「丈人泉」就来到了青城山索道下站,青城山索道又名「步云廊索道」,顾名思义索道高耸入云如步云廊。索道全长926米,上下站之间的高差为250米,单程运行时间约5分钟。

坐索道上行,往上望,可望见「老君阁」,往下望,见一悬崖峭壁上刻着一幅画,画面的底层是一群各式各样的人,坐在云端之上的是观世音菩萨,道教称「慈航真人」。这应该是一幅描述慈航真人在普度众生的场景。

下了索道,走不多远就到了「慈云阁」。「慈云阁」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也就是佛教里的观世音菩萨,他是佛道双修的神仙。青城山的「慈云阁」是80年代青城山道教协会在原观音阁与索道之间增建的一座宫阙式山门。山门上挂有三块匾,中间是「慈云阁」,两旁是「普度众生」和「国泰民安」。山门的两侧分别是土地祠和镇山王,门上还有道教八宝及人物图案等浮雕,具有很强的艺术观赏性。

拾阶而上,看见一座「道字壁」,壁的背面写有「大道无为」,这是道教一贯弘扬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教义。「道字壁」从唐朝开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景区的简介牌上写着「壁红而地青」,从字面上的理解这块壁应是红色的,地面是青色的。唐初,唐高宗李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公开宣布老子是李氏之祖,按皇室规矩,可用皇室专用红色,故壁为绛红色。而道家的精神内核是朴实无华,与自然融为一体,故地为青石色。一青一红,源远流长,诠释着道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千多年过去了,「道字壁」上的红色早已随着千年风雨而褪色,然「道字壁」前的青石仍在,道教的精神内核依然源远流长,不但传承依旧,甚至还发扬光大,远播海外。在道字壁的边上还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无欲无求,知足常乐」这应该就是道家修行的方向。

过了「道字壁」,还要走一段长坡石阶才到上清宫。「上清宫」是青城山最著名的道观之一,位于青城山第一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海拔1180米,是青城山最高的一座道观。上清宫始建于晋代,如今所看到的庙宇大都是清代同治年间所建的。

上清宫的山门为石砌券洞,山门的右侧是「玄圃门」,左侧是「瑶台阙」。位于正中间的「上清宫」牌匾是蒋中正先生于1940年题写的。

上清宫左右两边各有楹联,中间一幅是:「于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圣人」。这是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留下的。意思是说青城山的草木皆承道家仙气,自古名山都期待圣人光临。

边上还有一副楹联:「上德无为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这是冯玉祥将军的手笔,取老子【道德经】中的原句。这「大成若缺」更是体现出道家所追求的是内在的修行而不是外在的浮华。

走进上清宫,映入眼帘的是「道德」二字,楼阁上则是「降魔护道」横匾,楼阁的两旁左边是青龙阁,右边白虎阁。再回头看,山门后的楼阁上悬挂着「道业崇宏」,站在这里,感受到的是那浓郁的道教气韵。

走入灵祖殿,殿里悬挂着许多名人的匾额,其中我个人最喜欢的是位于藻井「别有洞天」匾额下方的「出世篇」以及位于楼阁外的「悟真篇」。当然,大门两旁的门神以及楼阁上的「魁星踢斗」图我也很喜欢。置身于上清宫里,你会感受到这里有着特别浓郁的道教文化底蕴,毕竟传承了千年,道的思想早已融入到了这里每一个角落。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这里的花草树木,你都会觉得美,因为这里无处不蕴含着道家优秀的传统思想。

灵祖殿的后面就是老君殿,老君殿是上清宫的主殿,殿内供奉太上老君、纯阳祖师和张三丰祖师。

老君殿之后就是青城山的三清殿,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祖师」的殿堂。中国人常说「无事不登三宝殿」,而这「三宝」就是道家的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相传他们都是太上老君以丹田之气衍化而成的,「老子气化三清」说的就是这个。三清殿内两旁还供有「十二金仙」。「十二金仙」为阐教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位弟子。

三清殿正中央的匾额「青城山上清宫」,是张大千的手书,相当珍贵!这是1981年,还在病榻上的张大千先生挥毫写下「青城山上清宫」六个大字并托女儿带回四川赠予青城山。这六个大字可以说是字字含情,凝聚着张大千先生对青城山的无限深情眷恋。

来到上清宫,就不能不提到被誉为「当代世界第一大画家」的著名国画大师张大千。1938年为躲避战乱,张大千第一次登上了青城山,后来,张大千举家迁往青城山上清宫文武殿下的小院,一住就是两年。1943年,张大千再次携家上青城山寓居,一住又是两年。博大精深的道教文化和清幽空灵的青城美景带给张大千先生无限的创作灵感。在如今「张大千与徐悲鸿图片」的展厅里,展出了许多张大千创作的作品复制件以及他的生活影像,真实详尽地反映了他与青城山的这份深厚渊源。20世纪50年代后的张大千,虽旅居国外,但他仍创作了许多有关青城山的画作,其中,一幅巨大的山水画【青城山全图】就挂于张大千先生的园内与之朝夕相伴。

位于张大千故居边上的是「文武殿」,殿里供奉着孔子(文圣)和关羽(武圣)。在文武殿与张大千故居之间还有传说中的麻姑池,麻姑池是传说中的麻姑浴丹的地方,池形如半月,深广数尺,水色碧绿,久旱不干、久雨不溢。边上立有张大千的题名石碑。

此外,上清宫还有一处「鸳鸯井」,这也是传说中的遗迹。鸳鸯井,相传为五代前蜀所凿,二井一方一圆,圆者为雄井(鸳井),方者为雌井(鸯井),据说两井虽泉源相通,但却一清一浊,一浅一深,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井旁立有一石碑,碑上有一代大师张大千先生手书「鸳鸯井」三字。

出了上清宫之后再继续往向上爬,峰顶处就是老君阁。途中经过「大赤天宫」,「大赤天宫」是天宫第三十三重宫阙,是传说中太上老君的道场。这里已是青城山的山顶处,游人可以在此歇歇脚,休息好了之后再上老君阁。

穿过「大赤天宫」,看到山道两旁各立着一块大石碑,左边的石碑刻着:「碧洞仙源」。右边的石碑刻着:「大道无极 」。石碑之下是龙头龟身的「霸下」,「霸下」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的第六子。龙龟文化不仅象征着长寿吉祥,更是权利与地位的象征。在这里,则是代表「道」至高无上之尊位。

继续往上走就是「东华殿」,殿里供着「东华帝君」神位。「东华帝君」姓王名玄甫,号「华阳真人」,他初居昆仑山,后居五台山紫府洞,故又号「东华紫府少阳君」。是全真道奉为北五祖的第一祖。殿里有一幅「全真演化图」,原来全真道共分七派,青城山所传为丘处机祖师(公元1148-1227)所创龙门派。元代,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曾遣使召丘处机,次年丘处机与弟子18人同往西域,太祖召见后赐予他「神仙」的称号,封他的爵位为「大宗师」,命他掌管天下道教。

过了「东华殿」,便到了老君阁脚下,站在这里俯瞰青城,那八百里青城山圣境尽收眼底。

老君阁,位于青城山第一峰之顶,即彭祖峰顶(或称老霄顶),海拔1260米。老君阁楼高三十三米共九层,上圆下方,层为八角,象征天圆地方,太极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这座位于青城山绝顶的老君阁,是八百里青城圣境中的一道宏伟奇观!

走进老君阁,阁内中空,中间一尊「太上老君坐莲像」庄严殊胜。老君像高13.6米,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老君阁里的这尊太上老君造像是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山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及塑造而成的,堪称惊世之作!

由于楼阁没有开放给游客登高望远,所以就在楼阁四周远眺青城风光,这八百里青城圣境的确是美不言喻,壮哉,山河!

参观完老君阁,接下来就是漫长而艰辛的下山之路了。山道弯弯曲曲,望不到头,犹如「问道之路」崎岖且漫长。自古道士入山修行选的都是又深又险之处,远离尘嚣,融身自然,以清心寡欲的心态来追寻道的理想。其实,中国的道教文化并不只是一门宗教文化,它还是一门科学文化。想当年,清虚子在青城山修行炼气研制丹药,因一次丹炉爆炸从而研制出了威力惊人的火药。而孙思邈真人更是在青城山潜心研究草药,在尝遍青城百草之后写下了医学巨著【千金方】,终成一代「药王」。

沿途经过两个休息点「齐云阁」和「壮观台」,这两处都是最佳的休息站,得赶紧休息一下,接下来的路程就是要挑战青城山路道中最窄最陡最难最险的「三弯九倒拐」。

青城山「三弯九倒拐「是上下通往老君阁的必经之路,山路逶迤曲折,不见头尾,常常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据说走在这条路段上的人通常都会吼上几声,一是给自己增添勇气,二是释放一下内心压力。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尤其是雨后的路道,除了又窄又陡还有点滑,让人不得不小心应对。

过了「三弯九倒拐」就到了青城山最具神秘色彩的「朝阳洞」,它依山而建,与山体融为一体。走进大门,里面是天然形成的大小两洞,可容百余人。洞口朝向东方,据说每天的第一缕阳光都会先照到洞口,故名「朝阳洞」。相传,这里曾是青城山仙人宁真君修行的地方,洞内曾经藏有一部【朝阳洞仙经】,据说这部经书能令人长生不老、消除一切疾苦和磨难,是无数修行者梦寐以求的至宝。然而,有一天这部经书突然消失了,至今未曾找到。

「朝阳洞」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每当旭日东升,「朝阳洞」四周满山绛紫,气象万千,吸引了无数名人到此吟诗作画,修真养性。徐悲鸿曾在此写生并留下了「古洞亲迎光照耀,苍岩时有凤来仪」。1940年4月,因日军大规模轰炸重庆,蒋介石携夫人宋美龄到此避难,还专门在「朝阳洞」边上建造了一处小别墅,取名「琅环仙馆」。

离开「朝阳洞」继续往天师洞方向行进,一路上绿荫夹道,清幽静逸,见一石壁上写着「慧根」两个大字,不知道是不是在提醒世人,修道之人其实很讲求「慧根」。「慧根」是指一个人「潜在的智慧」以及「信仰的力量」,它可以引导人们快速走向「理解和实践」的修行过程,从而实现心灵上的升华和解脱。

路途中见一大姐在卖一种叫「雪莲果」的东西,口渴之际,甚是需求。一口咬下,顿觉舒爽。此物口感脆爽,微甜多汁,堪比「人叁果」。正是人在旅途解渴降热之佳品。

继续前行,道路蜿蜒崎岖,越走越窄,这是一条通往天师洞的路,沿途需要经过一条青城山的古龙蹻栈道。

青城山古龙蹻栈道下方裂槽深为300米,宽约20米,两岩断裂形成一个山谷,古代人以木飞架于其间,然后,依岩凿险完成了一条半壁通道,并在旁边设置石栏。经过这里的人,头顶丹岩,俯瞰深谷,虽然景色奇险幽绝,但也让人胆战心惊的。

站在「古龙蹻栈道」往南面看,有一道山缝从崖顶一直到山脚,这道笔直裂开的山缝实际上约有18米宽,深达70多米,景色奇险。传说这是张天师为降伏青城山的妖魔鬼怪,念咒画符之后,朱笔一掷,笔迹裂山为槽,人们就叫它为「掷笔槽」。

走过了古龙蹻栈道,观赏了「掷笔槽」,继续沿着绿荫夹道的山路前行,没多久便到了天师洞的后山门,门的上匾写着「五洞天」,门的内匾写着「曲径通幽」。门口的楹联是:「开门溪绕先生宅,渡壑云藏弟子家」。

位于「五洞天」的边上有「三皇殿」,殿里供奉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伏羲创八卦,推五行;神农尝百草,种五谷;轩辕制衣裳,筑宫室。三位有道明君皆是造福人类的始祖。另外,殿里还有几块重要的石碑,其中一块就是被称为青城山镇山之宝的【大唐开元神武皇帝书碑】,上面有唐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年)诏书「观还道家,寺依山外旧所」。

位于「五洞天」的另一边是「龙蹻仙踪」,这个地方就是当年【西游记】孙悟空拜师之处。外观建筑相当有特色,在层层落差之间,不仅有殿有廊,而且重檐翘角。又在重重叠叠的重檐翘角间层层而上。古人的智慧实在是令我等膜拜不已,他们对于天地的理解,对于自然的因势利导,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龙蹻仙踪」是讲述宁封子曾向轩辕黄帝传授「龙蹻之术」的故事。在【储福定命真君传记】里有云:「姓宁,名封,与黄帝同时。帝从之问龙蹻飞行之道」。龙蹻之术,是道教中的飞行之术。晋代的葛洪 【抱朴子·杂应】:「若能乘蹻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凡乘蹻道有三法:一曰龙蹻,二曰虎蹻,三曰鹿卢蹻」。相传轩辕黄帝因学习了龙蹻飞行之术最终战胜了蚩尤。

位于「第五洞天」边上是张道陵三十代孙、宋代虚靖天师张继先的塑像,一副和气文雅,济世救人的形象。边上有关于虚靖天师的介绍:五岁不言,一日闻鸡鸣竟出言赋诗,是天师法嗣中成道最早者,也是宋代有名的高道。

再进去就是「天师洞」了,相传这里是张道陵修炼的地方。洞窟上层的石龛,供奉着隋代雕刻的张天师石像,身披红袍,面目威严肃穆,两道剑眉高耸,左手掌直伸向外,掌中握「阳平治都功印」。张天师为北斗魁星神人所降,东汉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诞生于吴地天目山,生而聪慧,曾修道于龙虎山。后来,天师西行入蜀至鹤鸣山阐教并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创立道教。规定凡入道者,须纳信米五斗以方便往来行人和布施不足,故又称「五斗米道」。天师在青城山修道弘教,治理蜀中鬼神,留下颇多圣迹。永寿二年五月五日在此地飞升,太上老君敕命其为「六合无穷高明大帝降魔护道天尊」。

位于天师洞的下方有一口古泉井,泉井边上的石碑写着「古六时泉」。这应该就是青城山传说中神乎其神的「六时泉」。据记载,该眼泉只有二尺深,子、寅、辰、午、戌、申、六时盈满,丑、卯、巳、未、酉、亥六时干涸。也就是说两小时出水,两小时不出水,一天变化六次,故被称作「六时泉」。是不是很传神呀?我过来的时候,泉井里的水是盈满状态,只是没时间等上两个小时来验证。

继续前行没多久就到了天师洞的主殿三清大殿。三清大殿的山门匾额上写着「古常道观」。原来「天师洞」在古时候被称为「常道观」,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道观四周古树参天,绿荫环绕,环境十分清幽。

走进三清大殿,回头一看,山门的背面还有一阁楼供奉着财神爷,底端还有一行字:天下第一财神殿。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山门楼阁的结构,相当有意思。

「三清大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楼阁建筑,重建于1923年。殿前铺设通廊石阶9级,前檐排列大石圆柱6根,殿堂横列5间,给人一种皇家道观之气派。然而,其地理位置以及四周的环境却给人一种「深隐幽静」的感觉,在喧闹繁华的世间,这里是寻求内心详和的最佳处。

走进三清大殿,殿堂的正中高悬着康熙皇帝的御书匾额:「丹台碧洞」,十分苍劲有力。殿中供奉的是道教至高无上的三位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天尊。

走过了一条长长的红墙小道,就出了「五洞天」的前山门。回望第五洞天,不禁感慨,一座远在深山老林里古朴幽静的古道观,竟带给人们如此多的震撼与感悟。

继续前行,不久就到了「天然图画」。「天然图画」贵在「天然」,站在此处放眼望去,远处的龙居、天仓、乾元诸峰苍绿叠翠,葱葱茏茏。近处的白鹭戏水,云雀翻飞。游人到此宛如置身画中,故称「天然图画」。这里的牌坊是建于清光绪年间,正面「天然图画」,背面「叠嶂层峦」。

这里有座「药王殿」,香火旺盛,殿内供奉一只龙虎和一位仙人。走近一看,原来殿内供奉的是孙思邈真人。孙思邈淡泊名利,独好医学和养生,他乐居于山林间,修道于青城山,将道教炼丹养生术贯通于医学之中,后世的人们都尊他为「药王」。

殿门上的匾额「坐虎针龙」。相传孙思邈曾用串铃撑住虎口,拔除了老虎喉中的骨刺,从此老虎成为他的坐骑。他曾坐在虎背上,用针灸术治愈了灞河龙王的顽疾。龙王病好了之后就呼风施雨为人间行善。这些生动传奇的民间传说故事,寄托了人们对孙思邈的崇拜。

青城山每年祭祀药王孙思邈的庙会,据说信徒多达十万之众,可见民间对于孙思邈有多么的崇拜。说起「药王」孙思邈,就不得不提他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取名【千金要方】,由此可见孙思邈的崇高医德。

游览完了「天然图画」,这趟青城山问道之旅也将结束。悠悠青城,清幽静谧,阵阵微风吹过山林间,片片落叶飘落径道上,这是大自然的静美,也是道家所追求的祥和宁静。千百年来,前来青城问道的人何止千千万,可「道」究竟在哪里?它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却是无处不在。于是,人们希望通过修行来体悟"道"的存在,通过日常生活去践行"道"的规律,从而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衡,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而我认为,「道」既存于自然,也隐于心中,心之所向即是道之所在,虽道远且阻,但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