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清明为「鬼节」,五人莫上坟, 指的哪5人?早看早知道

2024-03-08文化

清明,这个日子每年总能让人沉浸在缅怀亲人的悲伤与对生命的敬重之中。清明节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保留了几千年的重要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民俗习惯。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古时的农民在这个时节播种春耕,所以清明又被称为"谷雨"。从气候上看,清明时节冰雪消融,草木萌芽,阳光明媚,阴霾祛除,空气清新,正应了节日的寓意。

不过清明最广为人知的内涵,是祭祖扫墓的习俗。早在战国时期,扫墓祭祖的习俗就已经形成。春分后十五天是清明节,人们会利用这个时间前往祖坟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恩德。

【礼记·祭统】中说:"春分后十五夜,吾子祭祖"。春分过后的第一个节令就是清明,民间有"清明祭祖,夏伦行孝"的习俗,因此清明节也被称为"祖先节"。

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对清明的理解不断发展。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把这个节日诗意盎然地描绘出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描写了清明时节哀怀的氛围。

祭祖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期间,祭祖扫墓就成了最主要的活动。祭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保留下来的优良传统,蕴含着尊老爱幼、敬祖存心的美德。

每到清明节前后,全国各地都会掀起一股扫墓祭祖的大潮。远在外地的游子们会抽空返回故乡,重走祖坟,亲自为先人扫墓祭奠。当地的居民也会统一行动,提前准备香纸、鲜花、酒菜等祭品。

扫墓时人们会先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和枯枝,然后在坟前焚香拜祭,祭扫仪式非常庄重肃穆。祭祖后还要在坟墓周围插上鲜花,撒些象征着阴阳调和的苍术和谷糟,净化祖坟。有些地方还会焚烧冥纸、焚化纸钱等祭品,祈求先人在阴曹地府也能享受这份孝心。

不同地区在祭祖仪式上会有所区别,有的地方还会请乡绅或生员主持祭祖大典。比如在四川阆中,每年清明时节都会举行盛大的"扫祖典"。祭祖大典由阆中文人主持,专门聘请一位阆中最有声望的老人"扫祖爷"主祭。当日,阆中数万民众会齐集在青云阁前的广场,先烧纸钱供奉"扫祖爷",然后"扫祖爷"带领祭祀团沿青云阁到古代官绅贵族的祖坟祭扫。

这种盛大的祭祖活动凝聚了阆中人民的祭祖意识,无论今生他们现居何处,诸多边远游子都要努力回乡,参加这一民间盛典,以登祭祖坟。可以说,阆中的"扫祖典" 已成为当地独具特色的祭祖文化象征。

清明守则

扫墓祭祖固然十分重要,但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比如女婿是外人,一般不宜参与祭祖;年龄较大的老人最好也不要上坟,以免伤怀过甚;很小的孩童难免无法理解祭祖的意义,也不宜带到坟前去……传统上还有一些禁忌,比如怀孕的妇女、病人等,因为担心会影响子嗣和健康。

所以在扫墓时,一定要注意场合的庄重性,避免喧哗、大声喧闹等不当行为,更不能在坟前嬉笑打闹。在清明期间,有些地方也不准在坟山上开怀畅饮,因为酒后易滋事。

总的来说,清明扫墓的时候要尽可能保持肃穆庄重的气氛,体现对先人的尊重。一些带有喜庆寓意的习俗也要三思而行,避免伤风败俗。

过去有"死在清明好"的说法,意指清明时节死去,可以立即得到子孙的拜祭。反过来说,如果亲人生前没机会在清明时节来世,死后就要多等一年才能享受这份报孝。所以这种说法也可看出民间对清明扫墓习俗的极度重视。

清明民俗活动

除了祭祖扫墓,清明节期间还有诸多有趣的民间习俗,如踏青、烧纸

人、挂帘、铺茗席等。

踏青是清明节最古老、最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习惯之一。踏青顾名思义,就是踩在青草上,亲近大自然。它寄托了人们对春日生机盎然景致的热爱,以及久居室内的积蓄一年的折干精神,急于和春光明媚的山川融为一体的愿望。

每年清明时节,清晨就有无数人流涌向公园、名胜古迹,或是野外山岗,踩着青草、赏花游春。有的人会带去野炊的物品,在郊外野餐;有的人会在野外垂钓消遣;还有的人会去采一些春笋、蘑菇、野菜等山珍野味品尝。不少书生也会在踏青途中吟诗作赋,抒发春日兴高采烈的心情。

如今的踏青方式更加多样,已不拘于户外。不少家庭选择避开人群,在家打开电视收看春季自然风光,或是浏览清明题材的图文画作,既可感受春意,又不必出门冒风险。这也为清明踏青增添了一种新的渠道。

还有一种有趣的清明习俗叫"烧纸人",主要流行于晋、陕等地。人们会用草纸根和芦管制作草人,然后在清明时把它们燃烧,寓意"去旧迎新""扫去一年的晦气"。当然,更多地还是为了庆贺和祝福。

"烧纸人"的过程也绝不简单,要请到乡绅或祭酒人主持仪式,在太阳出来之前就点燃纸人,然后围着火焰跳舞、拍手、歌唱、亮杖、演戏,直到夜幕降临。他们不仅烧纸人祭火,还要烧艾叶香,以祈求新一年无疾无灾、大吉大利、万事亨通。

另一种叫做"挂彩"的清明民俗,则主要分布在湖南、四川一带。早在清朝时,民间就有在清明节挂彩的习俗。主妇们通常要在清明前夕,制作精美的剪纸、糖纸、缂丝等装饰品,悬挂在山棚或窗户上以迎春接福。如今更多是悬挂在树枝或门前。

过去也有在清明期间吃茗茶的做法,俗称"铺茗席"。这是中原汉族在农历三月份所庆祝的"茶节"习俗。人们把泡好的新茶倾在地上,喊着吉祥的口号,踩茗席以壮兆头。这种习俗广为流传,一直保持至今。

另外,不少地区还会举办各种民俗文化活动庆祝清明,比如龙灯会、神鼓舞、华表戏曲等,充分体现了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在民间的深厚影响力。

今人对清明节的理解

清明节作为传统重大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如今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这个时节,全国上下都洋溢着缅怀先人、重视家族传统的氛围。

不过,随着社会进步,人们对于清明节的理解和举办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扫墓祭祖,如今的清明节也多了赏花踏青的雅意,成为全民享受春日美景的重要时节。人们可以利用这难得的春光,外游踏青,感受大自然的鲜活气息。这样的方式不但使清明节的内涵更加丰富,也能让愈加工薪阶层有机会亲近绿色。

其次,祭祖方式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摆脱了严苛的形式束缚。比如有些人虽无法回乡探亲,但会在当地寻找象征性祭扫场所,如佛寺、公墓、居住区里的纪念碑等,向亲人表达思念之情。也有人选择在网络空间里寄托哀悼与纪念。

过年过节,固然是回眸来时路,但更重要的是向未来出发。清明节除了缅怀先人,也承载着中华儿女反思人生、重拾传统美德的深层寓意。

当下,社会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日理万机,无暇照顾年长的亲属,亲人离世后更多无法尽孝。每年清明时节,他们会被先人的坟墓牵引回家乡,缅怀亲人,反思自身,在肃穆氛围中重温传统孝道。

时代不同,环境不同,每个人对清明节的理解也有所差异。但无论怎样,清明扫墓纪念先人这一深厚传统一定会源远流长、永世传承。通过清明节,一代代中华儿女牢牢铭记着祖宗的教诲与族人的根脉,将中华传统孝亲敬老、勤俭朴实的美德一脉相承。

总的来说,清明节以其丰富内涵和深邃价值观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崇尚自然、敬畏生命的传统思维。它不仅让人们了解生命短暂和先祖恩德,更提醒子孙后代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所以每年的清明时节,都是亿万炎黄子孙一次最隆重的精神归宿,彰显着高贵情操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