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历史的尘埃——苏轼的朋友圈:茶友张怀民

2024-05-05文化

比如生命最后两个月,写的这首:【自题金山画像诗】: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前两句,都是出自庄子。【庄子·齐物论】中有道:心似已灰之木。庄子解释的人生最高境界,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不系之舟:指不用绳索缚住的船,比喻自由自在。语出【庄子·列御寇】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初读以为是苏轼内心悲伤暗淡,寂寞沙洲冷。殊不知这才是心神自在, 不二之境。

还有一首是苏轼在海南煎茶的场景,很简陋,也不讲究,但是内心怡然自得。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是在海南随便找了个江打水,找了个碗煎茶的场景,实在平平无奇。

但就是这么普通的日常生活,被苏轼写神了。

以前的苏轼可不是这样的,在入京考试那会,苏轼写【试院煎茶】诗,详细记述他的煎茶方法,以为第一要有新鲜的泉水,注入铫中,先用文火慢慢烧,一面取出精琢的石碾来,将翠绿的茶饼放入碾船里,细细研磨,一面静听壶中水沸的声音。

水有三沸。初发,水泡仅如蟹眼一样微细;逾时,沸声渐大,如风动簧管,嘈嘈低吟,则壶中水面,起泡已大如鱼眼,是为一沸。

到这时候,应将炭火煽旺,使鲜红的火焰不断跃起,是谓「活火」。活火急煎,壶水便四向腾涌,散如滚珠,沸声益发激越清澈,是为二沸。

二沸是「汤」之最佳火候,过此,壶水腾波鼓浪,是为三沸,汤已太老了。

碾好的蒙茸新绿,放入茶瓯,将二沸的水冲入,则茶在瓯中,翠屑旋转,清香四溢,然后细细品味,尘俗顿消。

还有一次在杭州时,苏轼寻得一泉眼,煮茶特别好,命仆人去汲取,仆人路上不慎打翻,于是随便到某河溪里打水充之,苏轼试茶发现不对劲,有点生气,写了首诗送给弟弟,苏辙哭笑不得,劝说道,放下执念,哪有完满的茶啊,何必斤斤计较。

是啊,用最好的茶,最好的水,最名贵的定窑,汝窑泡制,也不过是一杯茶。人的贪念总是无止境的,有了好茶,还想有好水来泡,有了好水,那是不是需要更好的茶具呢,更好是多好呢?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携友游寺庙,是北宋文人的一个传统爱好。譬如别黄州时,与参寥、刘道纯同游庐山栖贤寺,北归时于寒食节与刘安世同游南塔寺。

此时的苏轼,被贬黄州已经快四年了。

过去的四年中,他早已告别了初来黄州时闭门不出,惊弓之鸟之状。也摆脱了历代文人贬谪时的苦闷和牢骚之通病。

他并没有什么睡不着的,即使在大理寺,乌台诗案受审的时候,他依然鼾声如雷。

睡不着的反而是张怀民。怀民与苏轼并无深交,怀民此时初贬黄州,或许一时难以适应,或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苏轼想到这,或许,我可以邀请他月下游寺,一起喝个茶也不错。

人与人之间,或许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是有同病相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