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草书笔势浅谈:笔势概念、具体运用、生势条件

2024-03-28文化

书法虽然是一种以文字为基础的造型艺术,但「形」的产生离不开「势」,故前人论书无不以「势」为主。兵家重形势,拳法重扑势,文章重气势,书法重笔势。

纵观古今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作品,尽管其风格不同,但都给人以一种「血脉相通」、「一气贯注」的艺术效果,这就是笔势的作用。

怀素【苦笋帖】

笔势在书法艺术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笔势?笔势在书法艺术中如何运用?产生笔势的必备条件有哪些?这里略作探讨。

(一)笔势的定义

我们知道,中国的文字是点和画(广义的)构成的。每一个字,点画与点画之间,每一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而这种联系,就是通过「笔势」的作用来完成的。因此,所谓「笔势」——就是点画与点画、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内在的(无形的)或外在的(有形的)联系。

贯穿于每一行中字与字之间的联系,在书法术语中称之「行气」。行气是隶属于笔势范畴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笔势在书法中又喻之谓「筋络」、「血脉’。只有筋络相连,血脉流通,才能使书法作品产生一种「生命感」。

王羲之【得示帖】

(二)笔势在书法中的具体运用

「势」虽然是一个很抽象的名词,但字形在纸上,究竟是有迹象可寻的。「形」与「势」关系密切,缺一不可,有形则有势,因势而生形,相辅相成。

1、笔断意连

书写楷书每一笔虽断,但笔势却始终是贯穿其中的。写草书也一样。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说:「真草同源而异派,真用盘纡于虚,其行也速,无迹可寻;草则盘纡于实,其行亦缓,有像可睹,唯锋俱一脉相成。」说明一脉相承的「笔势」,是真草二种不同书体具有共性的规律。真、行、草诸体,虽异派而同源,这「源」就是指一脉相承的笔势。

笔短意连

2、空际用笔

字与字之间,看起来没有联系,实际上在书写过程中已产生无形的内在联系,这就叫空际用笔。如清傅山条幅中的「鸿毛」和「燕豪」二字之间的牵丝。

鸿毛

收笔回锋时,有时很自然地带出一丝墨痕而与下一笔的起笔相呼应、若断若连。这种笔法在书法术语中谓之「牵丝」。有时带出的一缕细而挺拔的墨痕将点画相互衔接起来,则称之为「高空游丝」。

燕豪

「牵丝」和「游丝」都是运笔中因势的作用偶然不经意所带出来的,自然而毫无作意之处,因而使笔画之间的血脉更富有一种流动感。

以逆取势的方法妙在意到笔不到之处,王逸少的【禊帖】自始至终笔意顾盼,若断还连,笔笔相生,字字相承,势从内出,一气呵成,故世称「一笔书」。正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3、顺笔取势

字有自然之形,笔有自然之势,顺其字形自然的趋向而数字一笔挥成则形势自生。由于数字一笔相连,映带的笔触可能较粗,因此书写时要特别注意用笔的轻重起伏,不要使点画混淆不清。正如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所说的:「大令草书常一笔环转,如火筯画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如运笔时点画不分地把数字缠绕强扭在一起,势必导致娇揉造作,象一团烂草绳,而破坏了书法艺术的自然之美。请观【中秋贴】笔势连绵飞动,奔放不羁,融篆隶法,得圆畅自然之妙,能给人以一种酣畅自如的艺术感受。

王献之【中秋帖】

4、缩笔取势

缩笔取势,就是在某些应「伸」应「开」的笔画不尽展其笔势,而相反地将笔画运用「缩」和「合」的方法。「留不尽之情,敛有余之态」,如箭在弦,满引待发,则笔势无穷。收敛的目的在于蓄势,好像打拳一样,收臂的动作是为了把拳打出去更迅猛有力。这种趋长避短、以缩为伸的方法在行草书中尤为多见。正如陈子文所说的「字之筋络在意到笔不到之处。」

5、因波生势

因波生势,即因点画的波动而产生的笔势。无论楷行草,点画都贵于得势得力,字才能显得生动活泼。所谓「力」,不是点画平直相似和板滞排列所产生的力,而是点画曲势求直而产生的力。凡字得势得力,则自然显得生气勃勃。如颜真卿【祭侄稿】中的「惟尔挺生」四个字,笔势如行云流水,振迅飞动,郁勃顿挫,气脉贯通处,其势皆曲,显得挺拔有力,纵横自如。要达到「行行有活字,字字求生动」的艺术效果,就像唐太宗【论笔意】中指出:「勿令有死点死画,方尽书之道也。」

6、以侧取势「点」,在【永字八法】叫「侧」。「侧」不贵卧,是指字形的整个结构或部分偏旁结构欹侧。欹侧不但使字形上产生变化,同时也是产生笔势的一种很重要的手段。所以叫以侧取势。

因结体的欹侧变化而产生的笔势,在书法术语中又为「体势」。体势在行草中可以说变化万千,这些形的变化,都离不开笔势的管束。因个人手法各异,巧妙不同,表现笔势也不同。有的左伸右缩,有的左缩右伸,有的左右跳动,有的左右摆动,有的俯仰生姿,还有的因势变化。王澍【论书賸语】中说:「字各有体,因其体势之自然与为消息,所以能尽万物之情状而与天地之化相肖。有意整齐,有意变化,皆是一方死法。」历代许多书家笔势的表现方法各有千秋。若只从形貌上去学,只能得其表而不能得其本。故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势,有气有势,自能信手万变。所以学书者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精心揣摩,灵活运用,涵养性情,遵循理法,一丝不苟,持之以恒,自有一股奇气盘结于胸中。下笔之际,天机自发,纵意所如,笔势自流,方能达到「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的豪迈气概。

孙过庭【书谱】

(三)产生笔势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1、悬腕作书,笔势无限。

笔势的产生必须做到:执笔熟练,运腕灵活,悬腕作书,笔势无限;立写最好,居高临下,瞻前顾后,视野开拓;使转为主,行气贯通,统筹全局,自然开拓。正如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说的:「书之大局以气为主,使转所以行气,气得则形体随之,无不如意,古人之缄秘开矣」。一枝柔软的毛笔要能在纸上挥洒自如,要使笔能力贯注到笔尖,我们平时就应该为悬腕作书和灵活运腕,打下扎扎实实的基本功。肘能悬,腕能活,则笔势有余。明丰坊【书诀】中说:「书有筋骨血肉,筋生于腕,腕能悬则筋脉相连而有势」。

2、得其骨力,形势自生。

「势」必须以「力」为后盾,笔力和骨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笔力可以表现骨力,骨也可以体现笔力。书写迟缓软弱,就难于产生笔势。点画遒劲,血脉通畅,则整幅字就会显得气势磅礴。初学书法,当「先仪骨体,后追精神」。骨体既立,自然重心平稳,笔力挺拔,体势坚定而不弱。「骨」宜藏不宜露。「夫骨,非棱角峭厉之谓也,必也贯其力于画中,敛其锋于字里,则纵横大小无惑懈也」。请看如下清王铎草书杜甫诗卷奋笔疾书,如风捲残云,气势豪放,潇洒自然,有一种飞动之感。

3、熟能生巧,气从熟来。

「熟能生巧」是古往今来的自然规律。所以笔势又产生于纯熟的笔墨技巧之中。熟包括运腕、用笔、结字、章法等,熟是产生笔势的重要条件之一。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中指出:「写字要有气,气须从熟中得来。有气则自有势,大小长短,高下欹整,随笔所至,自然贯注成一片段。」要想使书法艺术达到神奇的变化,新意时出,就非熟不可。若规矩未能精谙,心手尚在矜疑,是不能产生神气完实而有余韵的笔势的。

4、意在笔先,胸有成竹。

我们要想写出富有时代精神、气势流畅的作品来,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注意笔墨以外的功夫,那就是「意在笔先」。即从全局出发,对所书写的内容字数的多少,章法的安排,落款的位置,用什么笔,选什么纸,挑什么墨,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然后大胆落笔,一气呵成。不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更不可临时无主。正如觉斯所说的「盖字必先有成局于胸中......至临写之时,神气挥洒而出,不主故常,无一定法,乃极势耳。」

「笔势」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的面很广,近代沈尹默先生说得好:「笔势是在笔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它因时代和人的性情而有古今、肥瘦、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精辟而概括地论述了「笔势」与笔法、结体、风格等相互之间的密切关系。要提高我们的艺术水平,开阔我们的视野,就要从大自然中领略美的意境。这样才能真正地创作出有骨气、有血有肉、气势磅礴的作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