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间过得真快,春节还未过去多久,清明就快到了,这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
最初的时候,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并没有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等习俗,这是因为现在的清明节是融合了 「寒食节和祭祖节」 这两个节日,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一两天的一个节日,据说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在这一天,人们禁火、吃冷食,以示对介子推的怀念,而祭祖节则是古代人们专门用来祭祀先祖的节日。
从唐朝开始,寒食节与清明节就已经开始逐渐融合。到了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了寒食节的地位,成为了一个更加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过程中,寒食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也逐渐被融入到清明节中。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和习俗内容,也使得清明节成为了一个更加重要和隆重的传统节日。
2024年清明节要提前?
今年清明节要提前这个说法,我是听周围农村老人说的,刚听到这个说法我其实很不解,因为按理说清明节每年都是4月的4日或5日,而今年也不例外是4月4日,那么何来提前一说?最后我研究了一下,发现了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些道理的。
今年清明节虽然是2024年4月4日,但对应的农历时间为二月二十六,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中记载: 「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由此可见,清明交节的农历时间正常在三月份,所以清明节也叫 「三月节」, 如果清明再二月就是 「早清明」 ,而今年清明是在农历的二月二十六,很明显就是「早清明」。
不过这种情况是属于正常现象,因为2023年有闰月的缘故,才会导致今年的农历比往年提前了一些,但清明节本身就是一个阳历的节日,与农历没多大的关系,所以,说今年清明节提前,是有一些牵强的。
清明节不仅是节气也是节日,因此这天的节俗有很多,除了扫墓以外,还有踏青游玩、插柳戴柳、放风筝、植树等习俗, 除此之外,这天还有着「清明6宝」,很多人不清楚是什么,这是老一辈的传统,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青团【暖菇包】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用青艾汁混合糯米粉制成,中间加一些馅料。它口感绵软,带有清淡悠长的青草香气。清明节吃青团在南方比较常见,【清嘉录】中提到 「市上卖青团熟藕,为祀先之品,皆可冷食」 ,吃青团不仅像它的名字一般,寓意着团圆,也是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其的思念之情。
青团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叫法。比如,杭州人爱把青团叫清明团子,有些地方习惯叫清明果、清明粿,还有些地方称之为清明饼、清明粑、艾叶粑粑、艾叶糍粑、艾草糕,甚至菠菠粿、暖菇包等。另外,青团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糕点,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淀粉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能够补充人体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青团的做法比较简单,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个家庭做法:
(准备材料:糯米粉、艾草、清水、芝麻、核桃、花生、白糖、猪油)
- 将艾草洗净,去掉干叶和梗,加水打成浆汁。
- 把艾草汁挤出来,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是否保留艾草泥。
- 将糯米粉与艾草汁混合搅拌成絮状,然后揉成光滑的面团。
- 准备馅料,将核桃、花生打碎,与白糖、猪油、芝麻等混合搅拌均匀。
- 取一块面团拍成饼状,包上馅料,然后揉成团状。
- 将包好的青团放入蒸锅中蒸20分钟,焖3分钟即可出锅。
这样做出来的青团,口感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
二、薄饼
在闽南地区,清明节有吃薄饼的习俗,特别是厦门,薄饼也被称为春卷。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明朝时期的同安人,当时人们用面皮包裹各种菜肴,以此来纪念已故的亲人,并表达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春天的喜悦。后来,这一习俗逐渐流传开来,并成为闽南地区清明节的重要食品之一。
薄饼也被称为春卷、润饼或擦饼,这是用精面粉制成的圆形薄皮,通常包裹着各种馅料,如蔬菜、肉类、海鲜等。薄饼作为一种方便携带和食用的食品,也适合在清明节期间外出踏青时食用。人们可以在享受春光的同时,品尝美味的薄饼,感受春天的气息和生活的美好。
薄饼的做法虽说也很简单,但制作时需要掌握火候和技巧,以免破皮,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个制作方法:
(准备材料面粉、水、油)
- 将面粉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搅拌成面糊。
- 在平底锅中加热适量的油,然后用勺子将面糊舀入锅中,迅速用铲子将面糊摊成圆形薄皮。
- 等待薄皮煎至金黄色后,翻面继续煎另一面。
- 将煎好的薄皮放在盘子上,然后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馅料,将馅料放在薄皮上,卷起来即可食用。
俗话说「众口难调」 ,馅料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去制作,无论什么馅料裹上都很好吃。
三、枣饼
在北方地区,枣饼又叫 「子推饼」, 这种糕点采用酵糟发面,内嵌香甜的红枣,经过蒸制后,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老话说 「春日吃三枣,终生不显老」 ,枣饼在清明节期间食用,也符合春季养生增甘的目的,可以增加脾的功能来限制肝气过分的往外张扬。
枣饼的做法看似复杂,其实很简单,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个省时间的做法:
(准备材料:面粉、红枣、酵母、白糖)
- 将红枣洗净,放入锅中,加水煮沸10分钟左右,然后捞出沥干水分,去核,并将红枣碾碎成泥状备用。
- 将面粉倒入一个大碗中,加入酵母,并慢慢加入温水,一边加水一边搅拌,直到面粉成为一个柔软的面团。然后盖上湿布或保鲜膜,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直到面团体积增大一倍。
- 将发酵好的面团放在案板上,撒上一些干面粉,揉匀排气。然后将面团分成若干个小剂子,每个剂子擀成圆饼状。
- 将擀好的圆饼放在手掌上,用勺子舀一些红枣泥放在饼中央,然后将饼的边缘捏起,封好口,使红枣泥完全包裹在面饼内。
- 将做好的饼胚放在蒸锅中进行二次发酵,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直到饼胚再次膨胀。
- 二次发酵完成后,开火蒸煮。大火蒸开后保持20分钟左右,然后关火,但不要立即打开锅盖,等待5-10分钟后再打开,以免饼因突然遇冷而回缩。
这个做法算是比较简单的,如果您有更简单的做法,不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
四、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老话讲「清明不吃鸡蛋,穷的乱颤」,这个习俗最早是先秦时代一些地区寒食节的习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习俗逐渐融合成清明节期间的习俗。
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期间,由于有禁火的习俗,因此人们需要准备一些冷食以备食用。而煮熟的鸡蛋是这一时期最好的食品储备之一,既方便携带又富含营养。因此,吃鸡蛋成为了寒食节期间的一种重要习俗,并延续至清明节。
五、馓子
清明节吃馓子的习俗也是与古代的寒食节有关。据史载,春秋战国时期,为纪念晋国名臣义士介子推,寒食节要禁火三天,除了准备鸡蛋外,人们也会前炸好一些环状面食,作为寒食节期间的干粮,既是为寒食节所具,就被叫做 「寒具」 ,这就是馓子的前身。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庾信有说 「细环饼,又名寒具,入桓谭【新论】,庶几见之」 ,可见当时已普遍食用馓子,并有了「寒具」之称。由此可见,在古代馓子已经成为了人们寄托思念、祈求幸福和团圆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清明节吃馓子的习俗在一些地区可能已经逐渐淡化或消失。
六、粽子
很多人认为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习俗,其实最早的时候吃粽子是寒食节的重要习俗,因其方便携带、保存期长所以称为寒食节最重要的食物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吃粽子的习俗逐渐从寒食节扩展到了端午节,而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
粽子多用糯米制成,这是因为糯米具有较高的粘性和口感,适合用来包裹各种馅料。粽子的馅料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在南方地区,人们喜欢吃咸味的粽子,如肉粽、蛋黄粽等;而在北方地区,甜味的粽子更受欢迎,如豆沙粽、红枣粽等。
总结,清明节无论在农历中是否提前,但在阳历中的日期却是相对固定的。因此,我们不必过于在意清明节是否提前,当做乐趣听听罢了。在清明节,别忘了品尝「清明六宝」,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清明六宝」并非指的完全就是以上食物,而是代表了清明节期间丰富多彩的饮食习俗。这些习俗因地域而异,但都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你们那里清明节有吃什么的习俗吗?欢迎分享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