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贱为贵本)

2024-06-22文化

(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gu。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从来凡是得到「一」的:天得到一而清晰明亮;地得到一而安宁稳定;神得到一而灵验有效;山谷得到一而充盈有生机;万物得到一而生长发育世世不绝;诸侯和君王得到一而使天下安定。推究其理,假若天不能保持清晰明亮,恐怕就会崩裂;如果地不能保持安宁稳定,恐怕就要塌陷;假若神不能保证灵验有效,恐怕就会消失;倘使山谷不能充盈有生机,恐怕就会枯竭;要是万物不能生长繁殖,恐怕就会灭绝;若是诸侯、君王无法保持清明恬静,恐怕就会被推翻。所以,尊贵是以卑贱为根本,高是以低下为基础的。因此,君王自称为「孤」、「寡」、「不穀」(凶恶不善的人),这不正是把低贱当作根本吗?难道不是这样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无须去夸赞称誉的。所以有道的人君不应追求美玉般的尊贵华丽,而应像石头那样朴质坚忍,不张扬。

(解析)这一章讲的是道的应用。「一」就是道的意思。道是天下万物的根本,也是做任何事情,包括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致之一」即按道的法则去行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在本章中,老子重点强调了一的概念,并反复使用了一。究竟什么是一呢?从狭义上来看,一就是唯一、统一的意思;从广义上来看,一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它既指物质的唯一性,也指认识的唯一性。老子认为,一是万物的最早起源,世间万物全都是由一慢慢衍生出来的。所以,这个一是万物所共有的一,任何事物都是从一开始的。

在本章中,老子列举天、地、神、谷、万物、王侯,说天与道相合便会变得清明,地与道相合便会变得宁静,神与道相合便会灵验,川谷与道相合便会盈满,王侯与道相合便能使天下大治。老子通过以上所列举的事物,阐明了一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及万物始祖的道理。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既然一是万物的起源,是万物存在的基础,那么,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一,将会是怎样一种情景呢?这段中,老子论述了世界在没有一的情况下将会出现的情形:如果上天不能与道相合,便会崩裂;如果大地不能与道相合,便会废止;如果神灵不能与道相合,便会消失;如果川谷不能与道相合,便会枯竭;如果万物不能与道相合,便会遭到毁灭;如果王侯不能与道相合,天下就会发生动乱。

说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一并不是一个实物的体,而是一个抽象的理,它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而只能为人们所感知。具体来说,一是统一性和规律性,它无形无状、无声无息、无色无味、它存在于万物萌发的开始,是宇宙万物得以生成的根源。

在本章中,老子说「贵以贱为本」,这句话顺承了「昔之得一者」一句,意思是说如果人们想得到这个玄妙而伟大的一,就一定要摒弃私心杂念和分别之心,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何谓「物我两忘」呢?也就是外物与我没有分别,心中也没有美丑、善恶和荣辱的界限。心中没有了这些概念,也就不会产生分别之心;没有了分别之心,也就不会有争夺的想法;没有了争夺的想法,也就不会因为没有达到目的而感到痛苦和烦恼。没有善恶、荣辱、美丑的概念,没有分别之心,没有争利的念头,没有痛苦和烦恼……这样,人生就达到了无欲无求的境界,这就是个人与大道的和谐统一。

以上所说的,是如何摒弃私心杂念和分别之心。没有了私心杂念,就等于说这个人没有了妄想。只要我们做到了不妄想,也就不可能去妄为了,不妄为也就不会违背道德规范。如果违背道德规范,便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缺德行为。

我们知道,大道和大德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它们无言无为,没有分别,万物都是由它们衍生出来的。它们无所谓追求和索取,所以也就没有执着之心。我们必须要抛弃私心杂念,因为它会制约我们对幸福感的认知。

人生一世,只有短短数十个春秋,如果我们把人生的意义仅仅定位在满足自己的贪欲上面,就会陷入痛苦的境地。那样,我们也许会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来。一旦做出这种行为,就会伤害别人,还会使自己的幸福毁于一旦,这种结局必然是痛苦的。所以,人们只有保持心无杂念,才会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