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古今为人父母者,想法其实都差不多啊!

2024-05-05文化

今天读到一些资料,发现我的很多想法,其实并不新鲜,古代就有人和我想法一样:

为了孩子做得好文章。

市场上的注本不好用。

逐句逐字读。

颇感慨,试着聊几句。

一、我读古文观止的初衷是什么?

当初,我之所以要字字过关读古文观止,完全是为了带我娃读一些好的古文。

一方面希望娃在重要语文考试中多得几分,一方面希望在娃心里打下一些我们中国人一脉相承的人文基础。

古人有这样做的吗?

金圣叹在【读第六才子书法】中说:

仆昔因儿子及甥、侄辈,要他做得好文章,曾将【左传】、【国策】、【庄】、【骚】、【公】、【穀】、【史】、【汉】、韩、柳、三苏等书,杂撰一百余篇,依张侗初先生【必读古文】旧名,只加「才子」二字,名曰【才子必读书】,盖致望读之者必为才子也。

注:【庄】指【庄子】,【骚】指【离骚】,【公】指【公羊传】,【穀】指【穀梁传】,【史】指【史记】,【汉】指【汉书】,韩指韩愈,柳指柳宗元,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

金圣叹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做得好文章,所以就去编了一本【天下才子必读书】。

天下父亲的心愿,不就是「致望读之者必为才子也」吗? 致望者,极其希望也。

金圣叹如此,吾亦如此。

金圣叹的才华、成就我都比不上,但是,同为父亲,他心即我心!

二、我为什么觉得坊间古文观止没法用?

林云铭说:

坊本古文中所引用典故,人人习知者偏加了许多注脚,繁冗可厌。稍有奇僻则皆阙然不详,亦何贵有此等注脚乎?

难解处不注,易解处详注,完全偏离注释目的,骗人钱财是小,耽误孩子是大。

原来容易的拼命注,难懂的绝不注,古今皆然啊。

市场上能买到的古文观止,不论是不是全注全译, 实质上都是挑容易的、确定的字词加以注释,遇到疑难句式以及难以确定义项的常见字、平常字,一概意译。

挑注和意译,节省了编者的时间、功夫和成本,省却了被读者质疑,但孩子们读了这样的书,始终云里雾里, 终身无法在古文上精进

三、我为什么读古文观止要字字过关呢?

一听到字字过关,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陶渊明不是说了「 好读书,不求甚解 」吗?所以,懂文言文大意就可以了。学生如此,家长如此,老师亦如此。

还有人一听到字字过关,就嗤笑不已,认为不需要疏通上下文义,因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嘛。

我始终没搞明白,总有人认为古文只需要读,不需要弄明白意思,等长大了,自然就都懂了。如果是这样,英语是不是也不需要搞明白意思,只需要读就行了?或许有人认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和英语不一样。但是,语是语,文是文,二者差异极大。

即便你认为汉语的语和文就是一回事,那我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黑格尔的【小逻辑】中的每一个字,即便是小学生都能轻松认得,但如果没人教,就是大学生也根本不明白黑格尔在说什么。对,你没看错,就是每个字你都认识,但你就是读不懂。

更有人认为,学文言文只要背就可以。因为如果读百遍就能文义自见,那如果能背出来,岂不是自动就都懂了?

所以,我们能想到的学文言文的办法,就是让孩子去背。

孩子要么背不出来,要么背出来了。倘若还是不懂,就会说孩子背得不够熟练,还没有到其义自见的程度。总之,都是孩子的问题,和方法无关。

真的吗?

林云铭说:

余自束发受书,即嗜古文词,时塾师亦仅取坊本训诂口授,然余终疑古文必不如是作,在后人亦必不应如是读也。比长,偶取一二篇逐句逐字分析揣摩,反复涵泳,遂觉古人当年落笔神情呼之欲出,狂喜竟日。

林云铭还说:

读古文最忌在前后中间略解得数语便囫囵读过,其未解者一切置之。不知上下文既解不去,即所解者皆错认也。兹编必细会全文血脉,每篇先讽诵过数十遍,然后落笔诠释,誓不留一句疑窦致误同志欣赏。

林云铭所言要点在于:

1、余终疑古文必不如是作,在后人亦必不应如是读也。

2、逐句逐字分析揣摩,反复涵泳。

3、读古文最忌略解得数语便囫囵读过,其未解者一切置之。

4、誓不留一句疑窦致误同志欣赏。

林云铭认为坊间版本不行。

林云铭认为必须逐句逐字弄懂。

林云铭认为不能囫囵吞枣,不懂就放过去。

林云铭认为自己没搞明白,就是留疑窦给孩子。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