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簪花归来

2024-03-25文化

向往美的人,总要来簪一次花的。

刺桐港畔,鹧鸪山下,静卧着一座保留海丝「印记」的古老渔村——蟳埔村。作为曾经的「东方第一大港」,它至今仍保留着渔女原生态习俗。阳春三月,漫步蟳埔,穿梭如织的游客,簪花围,穿花衣,行走的「繁花」,装点了老街的繁华,至今想来仍久久回味。

(林能泉 摄影)

蟳埔女、惠安女和湄洲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也是闽中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观。簪花是每一名蟳埔女的生活日常。辛勤的渔女们常年在海边劳作,赶海、挖海蛎……这里三面临海,海风特别大,散落的头发容易遮眼,于是有生活智慧的渔女们便将乌黑秀发盘成海螺状的「树髻」,再以各色花朵一圈圈环绕点缀,用象牙白发簪穿插固定,整个头上打扮得犹如一座春意盎然的「小花园」,「簪花围」由此得名。数百年前蟳埔女性审美情趣就不一般,虽日复一日艰辛劳作,但心中有爱和信仰,反是鬓发堆翠巧簪花,现在看来仍是一种永不过时的风尚。在蟳埔村,从三岁孩童到百岁老妪皆对簪花情有独钟。或许鲜花会跟随时令、年龄更换,但对美好的向往、对浪漫的追求,一直从未改变。2008年,包含「簪花围」在内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林能泉 摄影)

到了蟳埔村,不体验一把簪花围是不完美的。新老簪花技艺碰撞与融合,也让游客多了一些新的选择。阿嫲常年浸泡海水、布满裂痕和厚茧的双手,动作娴熟,妆容正统,配上传统花色大裾衫和黑色宽腿裤,让游客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正宗的蟳埔女」。年轻小姐姐独特的构思、新潮的造型,给簪花注入了灵性与时尚,穿搭上带有中式元素的国风服饰,看着琪花瑶草一朵一朵簪上去,一步步把浪漫戴在头上,美在心间,让人陶醉。

妆造完毕,便是在村落阡陌间留影了。游走于砖石和牡蛎壳垒成的院墙之间,仿佛回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瞬间。宋元时期,泉州商船队从蟳埔出海远航,返航后将用以压船的大量蚝壳卸于此地。这些蚝壳便成了建筑建材,混合黄泥、糯米、红糖,层层叠砌建成了精美的「蚵壳厝」,不怕海风侵蚀,结实防水,冬暖夏凉,被当地人幽默称为「豪(蚝)宅」。「蚵壳厝」凹凸起伏的线条美与雕塑感,斑驳的油画肌理,历经岁月洗礼,早已化为一道静谧却不失灵动、古朴却不失和谐的文化活化石,成为蟳埔村延续千年的宝藏奇观。

(林能泉 摄影)

在蟳埔村,花不仅戴在头上,更融入到了每一个生活日常,既装点生活,又维系情感,更寄托着希望。每有婚丧嫁娶、每逢重要节日,村民们都会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们送花,数量因亲疏远近各有不同,送的越多,代表关系越是亲近。而到了节庆当日,大家更是戴着花来,以示尊重。时至今日,「分花」的传统仍在延续,成为蟳埔人联系情感、维系传统的一条纽带。

粗糙素裹的蚝壳上,也能开出娇艳动人的花。一朵朵簪花,为蟳埔村增添了一丝丝柔情、一道道靓彩。戴着简易簪花坐在路边剥牡蛎的阿嫲,配着新潮簪花来来往往的游客,一边是安逸劳作,一边是盛装「出圈」,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记录着古早与现代的互动、交流与传承。此刻,「潮涨万国商,市井十洲人」的盛况愈发真切,浓缩在这一方小村庄里。

簪花火了,火得那么突然,又那么理所当然。

簪花归来,那么流连忘返,又那么韵味悠长。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愿每个簪花人心中永远都有座花园,永远安然绽放与盛开,永远收获庇佑与希望。

□博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