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011】【老刘讲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七)(下)

2024-04-24文化

【梁惠王章句上】

【梁惠王章句】放在【孟子】七篇的最前面,是因为圣王之道以仁义为首,所以把梁惠王问利国,孟子以仁义应对,放在七篇之首。本篇共二十三章,分为上下两卷。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在此处是「安」的意思,「保民」指人君治政能安民养民。

齐宣王又问:「人君之德达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王天下呢?」

孟子回答说:「人君立于天地之间,肩负着代天牧民的重任,职分只是保民而已。 如果能修德行仁以安民养民,使百姓皆能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民众就都会爱戴自己的君王,就像敬爱自己的父母一样。 王天下这件事情,就没有谁能阻止了。」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hé音何]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xìn音信]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音胡速],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胡龁」是齐国臣子,推测是齐宣王的近臣;「衅[xìn音信]钟」是周朝的一种礼仪,新铸成的钟要用牲畜的鲜血予以祭祀;「觳觫[hú sù音胡速]」指因恐惧而颤抖的样子。

齐宣王因孟子说保民可以王天下,不知己德是否足以保民,于是发问说:「像寡人这样的君王,可以做到保民王天下吗?」

孟子回答说:「可以的。」

齐宣王又问:「凭什么认为我可以胜任保民之事呢?」

孟子回答说:「「我曾经听胡龁告诉过我一件事,说大王您有一天坐在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新钟刚刚铸成,准备用这头牛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恐惧而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处以死刑一样,实在是太可怜了。’牵牛的人问:‘大王不忍心杀此牛祭钟,是要废除祭钟这件事吗?’您说:‘祭钟是国之大事,怎么可以轻易废除呢?找只羊来代替牛吧,这样这头牛就可以保全且祭钟之事也不会耽误了!’臣听胡龁是这样说的,不知道事情是不是这个样子?」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biǎn音扁]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hú sù音胡速],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褊[biǎn音扁]」指狭小;狭隘。

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动机出自内心恻隐,但行为却近似于吝啬。听到孟子这么说,深以为然,于是说:「的确如此。仅仅从行为上来看,的确让人怀疑是出于吝惜钱财。但我这么做的确不是为了省钱,齐国虽然国土狭小,但也不至于连头牛也舍不得。身为国君,我怎么可能因为一头牛和一头羊中间相差的这点小钱而吝惜呢?只是看到它害怕发抖的样子,就像无罪而被处死一样,实在心有不忍,而祭钟之事亦不能废除,于是用羊来替代它。此心惟有先生您知晓,百姓是不知晓的。」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异」在此处是责怪之意;「隐」指怜悯、同情。

孟子想要齐宣王进一步察识自己的不忍之心,于是进一步引导 说:「百姓们以为大王是出于吝惜钱财的原因,大王不要责怪百姓们。羊小牛大,用小的替换大的,这种行为本来就可疑,老百姓们怎么能知晓后面的真正原因呢?大王如果怜悯牛无罪而就死地,那么牛和羊都是一样的生灵,都是一样的无罪,祭钟用牛和用羊又有什么分别呢?」

孟子这样问, 目的是引导齐宣王反求诸己而察己之本心 。齐宣王显然没有真正听明白其中意思,于是笑着对孟子说:「倘若如此,究竟该是什么样的发心动念呢?我不是因为吝惜钱财而以羊易牛,但从行为看来,也难怪百姓们会说我吝啬。」

「是诚何心哉?」是齐宣王反问自己,事情虽然做了,也知晓是基于恻隐之心,但究其根本却又不能真正清晰其中道理。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孟子见齐宣王不能自见其本心,继续引导说:「以小易大,即便没办法避免百姓误解,这件事情对大王来说,亦是没有什么伤害的。本心之仁虽然无所不爱,但见闻感触之时,亦有斟酌变通之术。这件事情中,大王既能以怜悯恻隐之心救一生灵,又不因此而荒废祭钟之礼,在两难之中变通处理,这就是‘仁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大王您只看到了牛而没有看到羊的缘故,当时见到将要被杀之牛的觳觫情状,心中恻怛之念发动,已发而不可遏制;但是没有见到被杀之羊的情状,心中没有触发这个涌动,未发则无所妨碍。所以以羊易牛,得以两全而无害,这就是‘仁术’。君子对于禽兽生灵,见其生则不忍见其死;闻其声则不忍食其肉,这是与生俱来的至诚恻怛天性。但是,祭祀燕飨这些事情,是不能废弃的,所以君子应该远离庖厨这样的地方,以预养自己的不忍之心。大王以羊易牛,正合君子之道,如果能察识此心并扩充推广开来,保民济世之事又有何难呢?」

关于预养不忍之心解释一下,如果一个人经常在庖厨这样的地方,看多了杀鸡杀鸭这种事情,就难免对于杀生之事日益麻木无感。不忍之心会因此而减损,最后对人命也不再恻隐怜惜。君子要出仕济世,执掌权柄治理百姓,少接触杀生之事,比较容易珍惜百姓的生命。这是孟子的用意所在。

注: 此处解析经文提到的「未发」和「已发」,可以参照【中庸】的「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已发谓之和」来理解。关于「仁术」简单说一下:天下事经常是处于两难之间的,应对的时候需要有个具体妥当的办法。当齐宣王看到牛的时候,恻隐之心已经发乎中;但衅[xìn音信]钟之事是国之大事,是不能废止的。于是他用见不到的羊来替换能见得到的牛,这样既没有耽误衅钟这样的国之大事,也没有抑遏自己的不忍之心。如果当时没有以羊易牛,就会抑遏自己的不忍之心,长此以往,就会让自己的不忍之心逐渐减损,先是对禽兽的生命逐渐麻木无感,最后对人命也不再恻隐怜惜,以此治世又怎么可能有真正的仁爱之心呢?

刘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