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读什么书就会受到什么影响吗?

2024-06-21文化
#图文夏日征集令#

读什么书就会受到什么影响吗?

当然不一定。读书人有自己的选择,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是读书人自己的事。他们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读书,根据学的专业来读书,根据别人的引导来读书,或者根据意识形态的指引来读书,却并不一定完全受到书本的影响。有人读书的时候会沉浸到书中的情节,受到书中故事的影响,甚至要同主人公一同悲,一同喜,当出离那种境界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移情了,没必要那么投入,也没必要那么多愁善感。出离读书的境界,就算做回了自己,看似书中情节、情感没有对读书人形成什么影响,其实已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却并不一定被读书人熟知。读书人选择什么样的书,除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那就要靠各种引导,甚至要看缘分。遇到一本好书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书遇到人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有在某个时间和空间的点上,人遇到了自认为的好书,就会受到很深的影响。当然对于大多数读书人来说,并没有遇到所谓的好书,也就不会受到太多的影响了。

好书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好书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样的?没人能够说得清。毕竟人都有认知局限,在某一个认知层面上,认为某本书是好书,可是读书多了以后回头再看,却认为以前读过的好书都成了一般的书,并不是所谓的好书。也就是说人在某个认知程度上认识到的好书,只是相对来说的好书,并不是绝对的好书。甚至只是相对于某一个人来说是好书,对于别人来说却并不一定认同。读书深入进去,感受深刻,才会受到书的影响,而读书不深刻,只是浮光掠影,虽然也会受到一点点的影响,但影响并不是很大。从深层心理学角度来看,不管是深刻阅读一本书还是浮光掠影地阅读一本书,都会受到书中思想的影响,只不过表现出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别,被人们感觉到了而已。人们读古代的文言文,觉得佶屈聱牙,不太好理解,阅读速度慢,也不一定读得深刻,而读现代的小品文就读得非常顺畅,觉得感受很深。其实现代小品文的根本在于文言文,汉语的根本也在于文言文。读文言文多了才会形成深厚的语感,读现代文就觉得顺风顺水,非常流畅。

读文言文多了,就会受到文言语感的影响,说话不自觉地带了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语。读现代小品文多了,也会受到影响,会用里面的一些名言警句说事儿,甚至会在精神层面把自己变成作者,按照作者的思维角度来看待世界,甚至会模仿作者的风格来写作。这些都算是读书多了以后受到的影响,甚至读什么书就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当然这样的影响是读者有选择性的影响,或者说是读者刻意选择的影响。读者在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会把自己的主观精神投射到书里面去,甚至跟着书中的主人公一起经历一些事件,这种经历是精神层面的经历,而不是事实上的经历。有了这样的精神旅程,读者似乎感觉到经验的丰富,精神的升华。其实只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丰富和完善,却对于事实不一定如实反映。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不一定做到全面感触和掌握,而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感触和分析。甚至很多人同时读一本书,获得的感触都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意思。

也就是说,读者阅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想要获得什么是读者自己决定的,或者说在读书之前,读者已经有了心理预设,想要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什么知识,果然在读书过程中获得了那些知识,也满足了心理期待。读者只会看到书中自己喜欢看到的东西,对于不喜欢看到的东西,基本上无视其存在。鲁迅说:「从【红楼梦】中,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带着心理预期的读者一般会获得一定程度的满足,但是他们看到的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由此来看,大多数的阅读都是一种误读,而不是正确的解读。如果说读了一本书,就受到这本书的影响,只能说是读者在读书过程中满足了心理期待————获得了满足才会感觉受到了书中思想的影响,而书中的思想只是读者自己认为的思想,却并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由误读产生了误解,由误解产生了错误的影响,但读者认为自己解读是正确的,理解也是正确的,产生的影响也是正面的,积极的。

当然也有过激行为,就是有人读了小说以后,会模仿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一些社会层面的活动,而这样的活动更是误读误解。有人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就学维特,学自杀;还有人读了尼罗河上的惨案,就去学侦探,要把自己变成侦探或变成写侦探小说的作家;有人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就要学狂人在大街上乱跑乱叫,但已经不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了。这样的解读只是满足了自己的期待视野,却完全变成了一种误读。俗话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似乎怕少年们读了【水浒传】以后会学英雄好汉造反,老年人本来就已经见惯了世面,比较油滑,如果再读了【三国演义】,就会变得老奸巨猾。这种论调本身就是片面的,并不可取。

人们不一定读了什么书就受到什么影响,而只是会满足自己的期待视野,会在书中发现自己想要发现的东西,而书就成了一面映照人性的镜子,看人性到底如何。或者说人们在读书过程中发现了另一个自己,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受到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