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国古建筑之美—鸱吻(一):大同华严寺鸱吻

2024-06-19文化

大同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是国内仅存的辽金建筑典型代表,依契丹族崇日习俗坐西向东而建。寺内现存的薄伽教藏殿、大雄宝殿为辽金遗构,其殿宇宏伟壮丽,造像严谨俊美,壁画庄重秀丽,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

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大雄宝殿为庑殿顶,为中国古建筑中最高型制,这种建筑形式常用于宫殿、寺庙一类的皇家建筑。大雄宝殿正脊两边分立黄绿琉璃釉鸱吻,因年代久远,靠近屋脊部分的两块绿色琉璃瓦出现褪色。两尊鸱吻年代不同,两吻头部体宽均约2.97米,高宽比近于3:2,单体总面积约9.66平方米。

鸱吻,传说龙九子之一,喜欢东张西望,做张口吞脊状。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之意。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盛行,摩羯鱼传到了中国,便叫做鸱鱼。晚唐以后,鸱吻由原来的鱼尾演变成了兽头形,尾巴比较短,张大口,正吞着屋脊,尾部卷起上翘。

北侧鸱吻

宋朝的鸱吻将装饰重点放在了兽首,尾部变小。与隋唐时代的鸱吻相比,宋朝的鸱吻背部多了一个小兽首,这点在后世保留了下来。到了金朝,鸱吻逐渐脱离了鱼尾形状,而更接近龙的形状,这种变化在华严寺得到了充分具体地展现。鸱吻是我国建筑物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其中北侧鸱吻为金代原物,高4.5米,上宽2.6米,下宽2.8米,厚0.68米,八品对接而成。据碑碣记载,结合其造型、质地和色彩等分析,北侧鸱吻为金代原作,造型挺拔,色彩以黄、绿为主,兼饰黑色。

北侧鸱吻

由吞着正脊的龙口,吻头后部的龙鳞、用力支撑的龙爪和向上卷起的青尾等几个部分组成。其张口吞脊,露出较长的舌头和锋利的龙牙,牢固的衔住正脊,龙须粗壮蜿蜒,龙眼巨大,双眼怒目,尾曲前伸,如一朵鱼尾盘花形象。

北侧鸱吻

头上双角粗壮,向后平弯成犄角状,耳后长须向上飘卷,雕刻成卷草纹样。腿、膝自体内突出,爪向下抓,踏在屋顶之上,支撑有力。身内饰鱼鳞片。其背部(实为体内侧)呈水波纹,由下至上整齐排列白色脊椎状物,层层向上出挑,宛如鱼背骨刺,脊梁部分由头后至尾端饰单行圆形连珠体。这两点与其他辽、金建筑中鸱吻相比较,尤为独特,颇具异趣。

北侧鸱吻

南侧鸱吻据记载是仿照北侧鸱吻形态,为明代补铸,鸱吻高4.55米,宽2.76米,厚0.5米,由二十五品拼接而成。两吻虽然外形轮廓相近,但南吻色彩更为艳丽。其细部手法甚殊,整体轮廓更显硬朗。

南侧鸱吻

吻头更偏向兽型,龙角上翘,龙须装饰淡化似狮鬃毛,花纹不再繁琐。双目瞪视前方,爪部也明显的兽化,上不见类似龙爪的小毛刺装饰,不似北吻粗壮硕大,类似兽爪,在整体造型中所占比重下降。尾部宽大,线条粗犷,上有些许龙鳞装饰,简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