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金庸塑造乔峰其用意就是为了污蔑汉族、解体华夏

2024-03-26文化

对金庸,以前我一直纳罕,他笔下小说中最出彩的大侠有两个,一个是郭靖,一个是乔峰(萧峰)。

郭靖是汉人,但从小生长在蒙古大草原,可以说是汉人皮囊蒙古灵魂。

乔峰(萧峰),似乎与郭靖的人生经历相照应,他是从小被汉人收养在中原长大,但最终认祖归宗还是回到了契丹。

那么,金庸先生想告诉我们什么?难道说华夏大地就产生不了一个自己的民族英雄吗?即便像郭靖这样的华夏英雄人物也非得是历经胡风熏染的吗?

尤其金庸那个乔峰吸引了无数粉丝,实事求是地说,初看金庸的【天龙八部】,确实被乔峰的塑造深深打动。但是,长大以后越来越觉不对劲,这个金庸塑造一个子虚乌有的契丹英雄干嘛?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我会偏偏在乔峰这个作品人物身上发出反诘呢?是因为我读乔峰,觉得此人身上经历有七分像另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契丹大英雄,两相比较之后,吾才有此思考。我所说契丹大英雄者即有大唐中兴第一功臣之说的李光弼,不错,李光弼也是契丹人。

真实的李光弼与小说的乔峰出身经历几乎如出一辙,历史上李光弼的外祖父李楷固、父亲李楷洛曾屡次与唐朝作战且多次重挫唐军,而【天龙八部】这部作品中萧峰的父亲萧远山一家人早年曾被大宋的中原各路高手伏击而家破人亡。可见在曾经和中原人为敌这点上,两家契丹人的经历倒是一致的。

说道李光弼,我们需先从他的外祖父李楷固说起。历史上,作为契丹名将的李楷固多次与大唐作战并且屡挫唐军。后武则天派大将军杨玄基继续用兵,契丹终无力持久对抗全盛的大唐,最终李楷固战败,走投无路之下李楷固表示愿意归降大唐。武则天鉴于之前李楷固多次挫败唐军的怨恨想永绝后患。此时,大唐名相狄仁杰出来劝谏,让武则天收服此人为大唐效命以收契丹人心,武则天还是给了狄阁老面子而纳其谏。

殊不知,狄仁杰这一劝谏竟然意外地拯救了六十年后大唐的社稷江山。为何?这个契丹大将李楷固就是后来大唐中兴名臣李光弼的外祖父。顺带提一句,李楷固手下有一员骁将李楷洛,他也随李楷固一同投降唐朝并且还做了李楷固的女婿。李楷固是因欣赏李楷洛的骁勇善战,于是把女儿嫁给他,生下个儿子就是后来名动天下的李光弼。受家族传承影响,李光弼也成为大将。

所以说,如果不是当当初大唐名相狄仁杰的保全,李光弼的外祖父和父亲没准就被武则天下令杀了,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李光弼了。历史就是这么爱开玩笑,当年曾与大唐为敌的契丹主帅的外孙后来又成了大唐的中兴之臣。

金庸自称对研究历史有很深的造诣,很多人对金的历史学术水平很不屑。我本人对此不想置评,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金庸绝对不可能不知道李光弼,读中国历史而不能不读唐史,读唐史者不可能不知「安史之乱」。

而若说道安史之乱,大唐再造中兴功劳最大之臣有二位:一为是郭子仪,另一则为李光弼。仅就郭李二人而言,郭子仪更擅长运筹帷幄和政治上团结各方势力,因此深受部下爱戴。而李光弼对部下要求严厉让人畏惧,令人怕而不爱。 但是说到单论军事战功,安史之乱平叛军功最大者无疑则是李光弼。【新唐书】对此有客观评价:「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所以,我们看到至少乔峰的出身和成长经历很像李光弼,他两家都是前辈与中原为敌,而两人则成长于中原。我猜,金庸笔下的乔峰恐怕就是参照了李光弼,其出身经历或许正是借鉴了李光弼的家族历史和其成长吧。

但显然,李光弼要比乔峰幸运得多,其外祖父和父亲幸有良相狄仁杰的保全恩典,化干戈为玉帛,最终能够归顺大唐成为中原子民。而乔峰的人生命运则被金庸注定了悲剧:他全家遭到了中原各路武林高手的伏击,从此家仇国恨与大宋纠结不已,最终人生以悲剧自尽收场……

显然,金庸先生笔下的契丹英雄乔峰是正义的化身,而中原武林的形象相比之下则晦暗了不少。我很诧异的是:金庸先生虚构出一个契丹英雄是何意图?是为了对比衬托大宋中原豪杰们的格局狭隘?

特别是在聚贤庄大比武时中原各路高手一口一个异族、夷狄地斥骂乔峰。金庸先生言外之意是在指责什么?他想说我们的「夷夏之辨」过于狭隘,竟然无法接纳一个从小到大在中原生活了三十年已与汉人无异的乔峰吗?所以后来剧情中乔峰投靠大辽就有了合理性吗?金庸先生这么写,是在借文抒怀,他其实是在为自己祖上投靠异族政权寻找合理借口吧?

我想,金庸应该明明知道李光弼身为契丹人而能为大唐所用并掌兵数十万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建立不世之功,终获天子赐鉄券,名藏太庙,并享受絵像凌烟阁的殊荣。可以说,大唐王朝对于任用蕃将的胸襟气度是前无古人的,即便是安史两胡造反,大唐也依然对李光弼、仆固怀恩等蕃将给予重用。不错,虽然李光弼和仆固怀恩二人最后仍受朝廷猜忌和防范,令二人心中颇有不快,但唐朝始终没有对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这样的蕃将及其家属做出过分的事情。纵使后来蕃将仆固怀恩因宦官的谗言构陷而被逼反,大唐天子也是始终善待其家眷。当唐代宗李豫闻知仆固怀恩母亲深明大义,能与反叛的儿子划清界限。代宗感其诚,将老太太接入京城供养,又将仆固怀恩最小女儿收留养于皇宫之中。

华夏民族的胸襟气度和区分是非的能力在安史之乱中展露无遗:尤其是唐天子对李光弼、仆固怀恩等蕃将的重用和善待其家眷上。

(唐朝是一个开放和包容的社会)

金庸先生完全可以根据真实的历史以此为背景写一部恢宏的武侠小说啊,乔峰是虚构的,可李光弼是真实的呀。明明有鲜活真实的人物原型不用却偏偏虚构一个人物来谴责大宋君臣的狭隘,这是何道理?

而且,更为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李光弼家族是深受皇恩的,武则天在狄仁杰的建议下没有因其外祖父和父亲多次挫败唐军的宿怨而对其报复,反而接纳了他们让其为朝廷效力。这段化干戈为玉帛的美谈不作为创作素材也就罢了,怎么偏偏在【天龙八部】中被改动成了中原武林正派囿于夷夏之辨而滥杀无辜,使无辜的乔峰一家惨遭灭门之祸呐!?

古人讲:「文人的笔,杀死人!」这句话对金庸先生真的很适配啊,可以说乔峰的创作原型是山寨了一把历史上李光弼,只是把二人的结果给故意反过来了。【天龙八部】中大宋没有一个像狄仁杰这样宅心仁厚的忠良之士,全都换成了道貌岸然虚伪可鄙的所谓武林正派,所以【天龙八部】里就不可能李光弼而只能有乔峰。

我真为金庸颠倒黑白的大才五体投地啊,说实话,编写谎言而又能圈粉无数,这也是一种能耐啊。

笔者曾多次想隔空质问金庸先生:「您费劲笔墨虚构的英雄人物乔峰凭什么受人追捧?他做了什么贡献?乔峰的功业可比得上李光弼吗?为什么您不能以李光弼为人物原型去创造一个契丹大英雄呢?」

金庸笔下的乔峰,说到底最终走向了反宋,反对中原父老的结局,尽管金庸一再给其寻找反叛合理的理由。我们中国古代话讲:「生恩不如养恩大。」上官婉儿与武则天有家仇,可她最后深明大义,抛弃了个人利益出发的立场,最终还是在政治上选择了支持武则天。

所以,乔峰最终对宋朝的背叛,并不能被原谅。安史之乱,大唐社稷倾危,李光弼不也可以趁此机会叛唐嚒,毕竟其家族就曾与大唐作战,而且安史之乱时契丹人多参与安史叛军。但李光弼的选择与乔峰可大不一样,他是少数的选择政治上站在这边唐朝的契丹人之一。再看乔峰,他的反宋无疑是迎合了大多数契丹人而已。

金庸先生苦心孤诣地虚构出一个乔峰并把他塑造为一个大英雄,而对另一个真实存在的李光弼却视而不见,不难看出金庸的真实立场是什么了。至少,金庸的立场隐藏得比较深,需要剥开他掩饰的外衣方能见其真面目。

所以,有些人说金庸是一个隐藏得极深的「汉奸」,他在作品中不经意间给人们灌输着汉奸思维,余亦深以为然矣。 他的作品表面上看确实都是反辽、反元和反清的,但实际上他却是春秋笔法,在其笔下其实是在传递着一种与异族入侵者的「合作」精神、「共荣」情节,即:张无忌与蒙古郡主赵敏的结合,韦小宝对康熙的臣服。

(【鹿鼎记】剧照,韦小宝和康熙)

对于金先生的小说恐怕不能只读一部,需要完整地全通读下来,再进行反思的话才会有所领悟。

金庸觉得李光弼是效忠唐王朝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效忠汉族王朝的典型,所以他内心不愿意把他作为人物原型来创作英雄。这恐怕就是有其内心不得已的苦衷吧,我们知道,金庸是笔名,他本命查良镛,他是海宁查家之后。而追溯查家发迹历史,在清朝初年因首告庄廷鑨私修【明史】有功,查家被抬旗,成为包衣。查家的发迹是靠别人的血染红的顶子的。所以, 站在明朝遗民的立场看:查家就是汉奸。

相比于效忠大唐的契丹人李光弼,海宁查家投靠满清背叛祖宗的行为岂不无地自容耶?自然,金庸在创作乔峰时,在其人设上决不可能让他因循大唐名臣李光弼的人生轨迹的。所以,乔峰最终还是会投辽反宋的,而且一定要把这样的乔峰塑造为一个大大的英雄。

在乔峰人设的创作上投射着金庸的心迹:乔峰背叛宋朝回辽是因家遭不幸,那么查家当年投靠满清有自己的理由:在大清能施展平生报复,在腐败昏庸的明朝能有什么前途?良禽择木而栖嘛。 乔峰既然不是汉奸而且可以当英雄,那么我们查家为什么又不能呢?

所以,金庸笔下的乔峰决不会像安史之乱的李光弼那样去捍卫中原。最终,在其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中韦小宝干脆就投靠了满清,而且一口一个「小玄子」的那个亲切。

笔者之前曾看过一期综艺节目,里面是有个达斡尔族的人自我介绍,说他们是契丹人的后裔,还很得意而自豪地说:「契丹人,就都是像乔峰那样,顶天立地。」当时笔者看后感觉很不是滋味,乔峰有什么,他最终不就是反宋吗?鼓吹这样的英雄有何意义,尤其是这个人物根本就是无中生有虚构的。这就是很明显一例的作品向社会传播了一种错误价值观的危害。

试想, 我们如果以李光弼中兴大唐的事迹作为宣传典型,把他作为契丹民族大英雄,甚至是中华民族大英雄,号召所有的少数民族以李光弼为榜样与汉族人民站在一起平定「安史之乱」的话,那么社会是不是对当今的社会会更和谐、更稳定呢?

从有利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的角度说,李光弼既是真实存在而非虚构的,同时也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也是有利的。只可惜,我们的宣传好像不怎么给力,总爱本宣传那种反抗所谓中原朝廷压迫的少数民族英雄,造成本末倒置。

(李光弼才是真正的英雄,「民族团结」的典范)

就比如东汉时期那两个因带头造反而被伏波将军马援俘获并斩首的征氏贰姐妹,我国政府就照顾邻国的民族情緖,称她们是起义而不是叛乱,而马援却被某些人称为屠杀人民的刽子手。但是对方对我国的善意可并不领情,翻脸比翻书都快。

所以, 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是极其的重要而且必要的。似金庸的作品,要持批判的态度去看而非泥于其中,否则当下一个「满清」或者日本入侵的时候,我们将在思想上放弃抵抗,这才是最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