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回家 | 吴志良:心安处不止是身安处

2024-03-31文化

编者按

40后潘耀明,和飞鸟、流云不同,他有生命里的牵挂。

50后廖子馨,从来没觉得自己像浮萍在漂,只因知道心有所依。

60后吴志良,从东江到濠江,心安处不止是身安处。

70后葛亮,觉得人的生命历程就像风筝,身后有一条引线让你能够归家有时。

80后袁绍珊,作为有棱角的漂流瓶,她在人海等待碰撞声。

90后程皎旸,像大都会里的游牧民族,每次迁徙,都在吸取新鲜城市的文化和养分。

……

他们从香港归来,他们从澳门归来,带他们回家的路,叫做文学。回家的路,万水千山,百折千回,但初心不改,情意绵绵。

中国作协「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作家活动周在京举行之际,潇湘晨报·晨视频特别推出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回家】。让我们一起走进六代港澳作家的文学回家之路。

△吴志良 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著有散文集【葡萄牙印象】、杂文集【澳人澳事】、学术论文集【澳门政治发展史】【早期澳门史论】等,译著有【创世纪】等。

「故乡的那种感觉、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谈到家,澳门作家吴志良很动容。

吴志良的老家在广东河源的连平县,他坦言,他曾经觉得他真正的家、「心安的地方」,唯有广东连平。

「我在北京上学的时候,觉得家在广东。到了澳门初期,觉得家也在广东。」吴志良的到澳门的「初期」很长,长到有30多年了,直到父母去世。吴志良回忆,前些年,他父母还在世的时候,有一年他春节回到老家连平的老屋子,他看着屋子里的书,心想:这可能也是我未来终老的地方了。

这样的想法,随着他父母的去世发生了改变,在澳门生活时间差不多是在连平生活时间两倍的他,觉得连平在他心里,已经没有那么大的归属感,「父母在家在,真是有道理。」吴志良感慨,现在觉得他「真正的家」,是在澳门。

1985年,大学一毕业,吴志良就南下到了澳门。之所以能去澳门工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大学学的是葡萄牙语。吴志良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葡萄牙语专业。大学毕业前夕,恰逢葡萄牙总统访问中国,吴志良受邀参加餐叙。席间,有人问他愿不愿意去澳门工作。就这样,大学毕业后,吴志良就去了澳门。

从1985年算起,吴志良到澳门已经39年了。

「感谢娘家的精心安排,我们终于名正言顺回家了,理所当然回到温暖的家。对我们来说,这次回家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内心百感交集。」

3月29日上午,中国作家协会「万水千山总是情——欢迎港澳作家回家」活动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启幕,欢迎仪式上,吴志良以澳门作家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在致辞中动情地如是说。

29日晚上,接受我们采访时,吴志良仍难掩参加这次港澳作家回家的激动心情:「10年前,我就提出澳门文学要回归中国文学大家庭,回归主流。这个倡议提出来了,但真正等到能够有这个感觉、能够呼应,还要等到10年之后的今天。我们终于回到了娘家,找到了家的感觉,找到了温暖。回到这个家,一方面我们能够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对我们澳门当地的文学创作是个促进。」

吴志良接着解释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为:「小家需要大家的滋养;澳门的文学在专业上要有所提升、要有更多的读者,就需要跟内地有更密切的交流、合作。」

吴志良同时认为澳门这个「小家」,也能为大家做贡献:「澳门融合了中西文化,可以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搭建很好的平台,扩大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同时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一条可行的路径。」

29日晚上,现在是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回忆了他的文学创作历程。吴志良介绍,他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读书时开始尝试为一些报刊翻译一些作品。毕业到澳门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并尝试向【澳门日报】投稿,他的稿子得到了当时澳门日报的总编辑李成俊现实的肯定。后来,吴志良去葡萄牙留学,李成俊让吴志良当特约记者,写一写夹叙夹议的文章。他在当特约记者时写的文章后来结集为散文集【葡萄牙印象】这一写,吴志良的写作就没断过。

潇湘晨报记者刘建勇 摄影杨旭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帮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