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中国乡愁丨大运河苏州吴江平望戏码头:心中的码头

2024-03-06文化

哥哥从小就有音乐天赋,又遗传了父亲的一副好嗓子,唱歌唱戏样样拿手。这些年家里音乐器材倒腾过不少,但他最喜欢的还属戏曲,尤其是锡剧。

一个秋日午后,我随哥哥一起去大运河平望戏码头看戏。因运河而生、运河而兴的平望镇,隶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有着5000余年的人类活动史,水路交通发达,文化底蕴深厚。这里,明代时就是「烟火万井,商旅千樯」的繁华古镇。清代民国时,大运河是一条最重要的戏曲传播交流通道。据平望一位老师回忆:解放前在横跨古运河的平望通运桥西堍,有一个能容纳四五百名观众的「梅园」戏馆。1956年,戏馆搬迁至横跨市河的中木桥东北堍,改名平望剧场。这些年随着流行音乐的兴盛,戏曲发展呈现低迷趋势,但经典的,总会在岁月中发光。成立于2022年的大运河平望戏码头就是平望悠久戏曲史最好的见证与传承。

大运河平望戏码头外景

大运河平望戏码头坐落于环境雅致的莺湖公园。步入园内,郁郁葱葱的一草一木,玲珑别致的一亭一阁均有种戏曲般的委婉与细腻。此刻,若是穿上古装戏服,兜绕于园中曲折回廊,也许会有种灵魂穿越的恍惚吧。走过可供观众喝茶的戏码头广场,推开一扇扇落地木门,眼前就是敞亮的大舞台和一排排的观众席位。门窗木刻花纹很有年代感,两边墙上挂着演员与票友的剧照,其中有的扮相华美俊逸,有的身段行云流水。那天台下座无虚席,乐队阵容强大,江南丝竹与西洋乐器合奏默契,台上一位女老师正在演唱锡剧片段,她华美的唱腔和传神的表演博得观众阵阵喝彩。我们的进入显然并未打扰到大家,想必他们都沉浸在戏码头古典梨园的艺术氛围之中。

大运河平望戏码头舞台

我家的戏曲氛围也是很浓郁的。父母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参加过当地的文艺宣传队,和一群志趣相投的年轻人四处演戏。父亲扮相英俊,嗓音清亮,锡剧、沪剧、越剧和京剧都能唱,当年父亲饰演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一角,在上海青浦、浙江嘉善、江苏吴江和昆山等地的乡镇小有名气。1978年,父亲得知江苏省京剧团在吴江招生,因哥哥超龄,于是就把刚满七岁的我送去参加考试,虽未被录取,可父亲对戏曲的热爱可见一斑。或许是受父母的影响,我们兄妹从小就会许多戏曲唱段,小时候常把枕巾装在衣袖上,学着古装戏里的人物角色来玩水袖,还用父母演戏用的化妆品给自己涂花脸,也常跟着父母抄戏词、学唱戏。

哥哥对戏曲的痴迷,相比父母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前些年,尽管哥哥的业余爱好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但出于对戏曲的敬畏,哥哥总感觉自己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表演和唱腔上尚有许多欠缺之处,却无奈一直没有合适的平台可以专业而系统地学习。自从加入了吴江区戏曲家协会和大运河平望戏码头组织后,哥哥如鱼得水,不仅可以在自己梦想的舞台上尽情发挥,还得到了剧团专业老师的指导,与剧团同台演出。这几年,他参演的许多戏曲活动节目,都赢得了当地群众的喜爱和赞誉。

作者哥哥的剧照

正是大运河平望戏码头这样的平台搭建,各地剧团演员的倾情加盟,给戏迷票友提供了最佳的学戏唱戏途径。平望戏码头每逢双休、节假日都会安排江浙沪一些剧团专业老师的演出活动。活动过程中,演员和老师耐心指导,戏友虚心好学,能与专业演员同台献艺更是令戏友们自信满满。戏码头还组织演员和戏友参加长三角地区的好多公益演出,与当地文化部门数次联合举办「送戏下乡」活动,大力弘扬戏曲文化,当地群众对此好评如潮。随着平望戏码头影响力的扩大,来戏码头看戏听戏、学戏唱戏的人士已覆盖长三角地区,更有来自常州、无锡、常熟等地的戏友们。他们工作不同,年龄各异,性格有别,可对于戏曲的情感却同样火热。如今办得风生水起的大运河平望戏码头俨然已成平望镇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纵观戏曲这种源于民间的传统文化,其发展也非一帆风顺。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戏曲因草根色彩浓烈,并不被上流社会接纳。但时代的快速变迁,戏曲的广泛流传,剧本背后的深远哲理及一代代名家的精湛技艺,都令社会各界人士为之倾倒,不乏权贵绅士和文化名人,戏曲的魅力已悄然渗透至其灵魂,使他们成了懂戏、爱戏、惜戏的戏痴戏迷,戏曲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充分的保护和发展。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许多传统的东西难免会受到冲击,可有句话说得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戏曲之花之所以能够在各地绽放,有其深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吴江是长三角腹地,从古到今都是多元文化的汇聚地,戏曲在吴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除了平望戏码头,好多乡镇都有戏曲表演的团队和场所。貌似落寂的戏曲文化,实则有着太多钟情于她的老师和戏友正在努力传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这些戏曲人坚持不懈的热爱与付出,让我们今天依然能在江南韵味十足的莺湖园内感受地方戏曲的无穷魅力。

平望莺湖园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