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节习俗,你都知道吗?

2024-03-26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出自唐代诗人杜牧之手的古诗,细腻入微地描摹了清明时节的独特氛围。清明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列,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清明节,又名踏青节、祭祖节等,其起源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它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是一个充满肃穆与敬仰的日子。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我国,作为文明礼仪之邦,拥有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也传承了诸多习俗。清明节的习俗尤为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一、郊外踏青

我国自古便有清明外出踏青的习俗,起源于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之礼,古时称之为探春、寻春等,即在春天最好的时节即清明节前后万物尽显复苏之盛态,自然界处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外出郊外游玩最好时候,故而也称为踏春。

二、扫墓祭祖

祭祖是清明时节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是后辈表达对祖先敬仰与感恩之情的方式之一。清明节前后,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或祖居进行祭拜仪式,献上鲜花、食品、纸钱等物品,表示思念和怀念之情。在祭祀活动中,人们往往会先整理墓地,清除杂草、打扫墓地等,然后点燃香火,献上食品和纸钱,向祖先致意等。

三、戴柳插柳

清明节有戴柳插柳的习俗,这种习俗也是有着悠久历史传承,民间甚至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是流传甚广的民谚之说,其实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清明的重要性,对哪些不敬畏祖先,连祭祖都不祭拜之人的一种暗讽。在古代,人们在外出踏春时,往往会这些嫩柳枝将其编织柳圈或者是帽子将其戴在头上,然后便是在踏青结束归家,会这些柳枝在自家的门前插柳,这与柳在古代有辟邪之说有一定关系。戴柳、插柳的习俗早在我国唐朝之时便已经有了。

四、放玩风筝

风筝,在古代被称为纸鸢,清明节放风筝的习俗在我国也是由来已久,在古代,清明节还有被称为「风筝节」一说。在古代放风筝有去晦气一说,就是认为风筝可以将人的晦气带上,然后将其放得高高的,等到其放到很高的时候,便将引线剪断,让风筝飘飘的远远地,也就是把人的晦气、烦恼,霉运一并带走,放的远远的。后来,放风筝失去了这层迷信意味,而他的行为习惯成为习俗流传下来,成了娱乐的一种方式。

五、制作美食

作为我国四大传统的节日之一,自然有着其独特饮食文化,有着其独有的食俗物种。清明粿,是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在该节日的食俗物种,吃清明粿是一种清明时节独有的饮食习惯。清明粿又叫青团、艾叶糍粑、清明果、清明团子等等,叫法多种,各个地方叫法不同。据史料记载,制作清明粿可以追溯南朝梁代。 在我们江南大部分地方把它叫作「清明粿」,一般在节日要来临前两三天各家各户便会开始忙活开,制作清明粿。

除了上述习俗外,在清明节,各地还有诸如荡秋千、蚕花会、斗鸡、禁火等习俗,列位,你们那除上述还有什么习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