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去鲁迅化」为何会兴起?去的是什么?莫言、余华观点相同

2024-02-05文化

在读书期间,让笔者最为头疼的有两类文章,一类是难以理解的古诗文,一类是鲁迅的文章。不理解古诗文是因为不知道其中包含的典故,有时还不知一些常见词语的特殊意思,由于这些因素导致对古诗的不理解都是常见的。

对鲁迅文章的不理解是在于不明白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文中的每一个字我们都认识,文章也能很顺畅地读下来,但我们并不明白里面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

据了解,笔者的这种体会并不是独特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从近几年中小学课本的改编也可以间接看出,对于中小学课本最大的变化是对于鲁迅文章的移除,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去鲁迅化」,那么「去鲁迅化」到底在去什么?为何会兴起?莫言、余华观点一致。

为国转业的文人

鲁迅出生在1881年,原名周树人,在24岁时,考入日本仙台医学专科学校, 他当时想要从医是因为自己的父亲

在鲁迅13岁时,父亲得了肺病,经常咳血,当时鲁迅家道败落,无法拿出多余的钱来医治父亲的病,而当时的医疗条件也十分落后,根本无法查出父亲病的根本原因。

请当地的中医医治,中医用各种稀奇古怪,听起来还十分不科学的方法来医治父亲,最终没有效果,父亲还是不治而亡,自此,也让鲁迅看清了中国医学的落后。 从那时起,他便决定学医,希望以后成为一名军医,为国救死扶伤。

直到发生了一件事,直接导致了鲁迅转变了自己的志向,从医转文打算用文学救国。鲁迅在医学学校学习的第二年,一次课余时间,教师用幻灯片放映了,关于不久前刚结束的日俄战争的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当时日军抓了一个中国人说他是俄国间谍,便要杀他,在场的许多中国人只是麻木的看热闹,满脸愚笨。这场歌颂日本军国主义为了侵略和扩张在中国东北地区进行日俄战争的幻灯片,也使当时在场的外国人嘲笑中国人。

鲁迅看到这种场景,如刀割般难受,气愤地走出了教室。 经过自己的思索,他觉得学医只能医治中国人的身体而无法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而精神才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影片里中国人的反应,他看到了受清王朝统治下的愚昧的国人,有着强健的体魄,但精神麻木,为他国办事做侵害自己国家利益之事,围观的群众还不觉羞耻而只是观看热闹,不禁让人痛心。

鲁迅觉得中国人如果不觉醒,中国也必将一直处于落后状态。经过鲁迅的思索, 他发现只有通过文学才能够使国人思想觉悟,才能把国人唤醒,进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参与保家卫国的行列中,中国才有机会被挽救。

于是,鲁迅就果断放弃学医,并联系了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创作启发中国人思想的作品,开办文艺杂志,并公开赞助共产党人的事业。

之后还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我国。在1936年,为拥护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还提出了「大众文学」的口号,之后也成为了文艺界努力的方向。

「去鲁迅化」缘由

鲁迅在新中国成立后,他的爱国精神和才华横溢的文章也多受国人追捧,许多优秀的文章都被编进中小学课本供学生学习,且最初在课本中占据着较大的篇幅。

但近几年来他的一些文章由于一些原因逐渐被从中小学课本中移除,这种趋势被称为「去鲁迅化」。那么为什么出现这种趋势呢?

一方面是因为鲁迅的文章是在抗战那个特殊的年代创作的, 是用来唤醒国人麻木思想的,比较有深度,以致于非常晦涩难懂,另外文章营造的氛围,也因为创作背景的影响较为阴森 ,明显不适合当下的社会环境。

也有人认为在中小学时期学习这种沉重的文章,会给孩子们精神上带来不好的影响。另外,鲁迅的文章文笔艺术性较强,还不适合在中小学这个刚学语文不久的年龄学习,不利于学生学习遣词造句。

而且鲁迅的文章多需要大的背景讲解,会给讲课时间本就非常有限的教师压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很可能不理解。

而且 鲁迅的文章具有批判性强的特点 ,中小学生多为心智未开的孩子,在行动上都还需要父母监控,对于善恶的概念也还不是很清楚。会很难理解鲁迅的文章所要反应的思想等等,这些原因导致了近年来「去鲁迅化」的热潮。

文学大家的见解

对「去鲁迅化」的热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但有两位在文学界颇有地位的人对「去鲁迅化」却有着一致的观点,他们都认为不应该「去鲁迅化」

他们是莫言和余华,虽然莫言之前曾表示,自己在小时候学习课文时,最怕学到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的文章十分难懂,让人有挫败感。

但莫言反对"去鲁迅化"的原因是:虽然鲁迅的文章难懂,但在遣词造句方面却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学习,多读鲁迅的文章也可以从儿时培养文学方面的灵感,对自己以后的创作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莫言在创作中也会受鲁迅的影响,也曾表示 「我自己的所有长篇小说加起来都没有鲁迅先生的一个中篇小说来得有价值!」 因此他不支持「去鲁迅化」。

余华起初同莫言一样,也不喜欢鲁迅的文章 ,曾说「从小学读到高中,读了整整十七年,可是仍然不知道鲁迅写下了什么?我觉得鲁迅的作品沉闷、灰暗和无聊透顶。」

之后在1996年的时候,余华认真的拜读了鲁迅的文章,因为他答应要为一名将鲁迅的作品拍为电影的导演改编文章。因为导演要求要改编,余华不同于以往的浅读,而是进行的认真的研读。

在读完【狂人日记】后,余华彻底地改变了对鲁迅文章的看法,在读完【孔乙己】后,余华还给导演打电话,表示鲁迅的文章不应被翻拍成电影,被那样糟蹋。 因此,余华和莫言一样对于「去鲁迅化」也是反对的。

小结:

综上所述,「去鲁迅化」去的是里面晦涩难懂、不适宜中小学学生学习的文章,另外,还因文章中所反映的文学创作背景也早已不同于现在

而对于「去鲁迅化」大众各有自己的见解,而笔者认为不应该「去鲁迅化」,鲁迅作为一个爱国文人和文学大家,其文章不仅对人有启发作用,帮助人树立正确的三观,他的文章也多包含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和优秀句子,多读对于自己的写作也是一种提升。

虽然可能对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但不应该因为这个原因删掉鲁迅的文章,可以把这些文章移到高中和大学等阶段学习,这样也未尝不可。

也许我们也会像余华和莫言一样,会在未来精细读鲁迅的文章时,突然读懂他文章的重量和力度,然后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灵魂。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我们要开始读,所以虽然鲁迅的文章难以理解,但笔者认为不应「去鲁迅化」也相信,在未来我们会懂这位文学大家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