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林黛玉,世上还有一种别样的矫情

2024-04-20文化

今日谷雨。又是一年谷雨时,春将尽,夏将至,尽情生长,莫负春光。这是春天的告别,也是夏天的预告。草色还青落杏花, 时匆谷雨看流霞。 春时渐远迎情夏, 又是年增一岁华。

院中本来开得正热闹的樱花、杏花,突然之间,花瓣被落了一地。落花缤纷,飘落在树下的草坪上、林间石径上,旁边的长满嫩叶的绿化带上,乃至外围的水泥地上。

这花瓣,还没有枯萎,富含着水分,颜色还是鲜艳的,就像给地面铺了一层粉红的软‬毯。只有它在,才仍然留存着春的气息。就这么洒落一地,任人踩踏,又是多么痛彻心扉‬的事!

矫情,这就是林黛玉式的矫情。一个富家小姐,无所事事,多愁善感,自然而生葬花之念。自我解嘲的一笑,拿个袋子,收拢花瓣的念头,只是一闪而过。

不过思考却并未停止。她为什么要葬花呢?花落春暮,她的春天又是什么呢?

她的父亲是林如海,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也是书香之族。考中探花后,为兰台寺大夫,钦点为巡盐御史。娶妻贾敏,生有一女名叫黛玉,夫妻爱之如掌上明珠。

母亲贾敏是贾母最宠爱的小女儿,并未被安排为政治联姻,而是许配‬‬给了林如海。他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学识渊博,品德出众,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他的家世背景显赫,曾祖上袭过列侯。到了这一代,虽然不再封袭列侯,但他依然能够通过科举取得功名,显示出林家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家族底蕴。

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只有这一个女儿,自然对她爱如珍宝,又见她聪明清秀,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是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

幸福总是那么短暂,黛玉六岁时,贾敏一病而亡。贾母爱惜孤女,便把她接到贾府生活。后林如海也身染重病而亡。

贾敏犯病时,黛玉六岁,「侍汤奉药,守丧尽哀」。 如海夫妇早亡,黛玉幼失怙恃,尽管贾家待她如己出,但在她自己心里,总归是有隐痛的。

林黛玉对于住在贾府,是没有安全感的。即使有宝玉的爱护,贾母的疼爱,却也不能让林黛玉真正放下心来。背井离乡,寄人篱下,让林黛玉早慧而忧愁,情感上总是带着悲观色彩。

黛玉进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两个舅舅不必说,肯定是疼爱黛玉的。她不可能受什么委屈,真的是这样吗?

既然是寄人篱下,她当然不能太由着自己性子。她对宝钗说的,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的正经主子,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

这个寄居于豪门贵族的孤独无助的小女孩,甚至连个真正说知心话的人也没有。丫环虽知她的心事,堪为知己,可她终究达不到相当的层次,能为黛玉做的也有限。故而,才有黛玉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真实悲凉心境。

几乎人人都有父母兄弟,人人都有亲眷,都能得到来自家人的温暖。夜深人静之时,黛玉只有落叶萧萧,寒烟漠漠。抛几滴眼泪而外,只能寄情于诗词,寄情于葬花。

他人看来,黛玉葬花就是矫情,只能葬葬花,作作诗,寄托哀思而已。

黛玉葬花,表达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悼,对生命无常的深刻感悟。她将花朵埋入土中,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象征着对纯洁和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她对封建社会束缚的拒绝。

黛玉葬花,也体现她对青春易逝的思考,还有对爱情失落的伤感。她通过花朵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刻画这些因素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性,富有艺术创造力。

黛玉葬花,还隐喻了她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她通过这一行为,寻求个性的自由,同时也唤起人们的反思,期望突破社会对个体思想和身体的约束。

再说矫情

早上去开车,猛然发现,车身、车玻璃上,满是泥点。这几天,大风骤起,吹起单薄的外套,只觉得久违的凉爽,没有熟悉的寒意。记起周三还下起了雨,需要打伞。

看视频得到消息,阿联酋的迪拜,一天下的雨,相当于平时的一年。广州塔上看到暴雨来袭,白昼宛如黑夜。不只是北方到了谷雨,南方,乃至中东,都是谷雨时节了。

想必,在遥远的他乡,也是花瓣满地的情景。这个场景久久在脑海中回荡。只是,若没有这场雨,该多好!此刻的我,也知道这念头便是矫情。

何为「矫情」,指故作姿态、无病呻吟,或是脆弱,易动情。此人必是敏感细腻、多愁善感的。

想必黛玉便是如此。她的情感表达方式可能较为含蓄和复杂,这与她的身世、环境以及个人经历有关。林黛玉身处封建社会的贵族家庭,面临着种种压力和约束,她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也许,有了这股葬花惜春的冲动,才能真正地‬理解黛玉。也许,终究是性情中人,才能干的事。她的矫情,可能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真的不能‬面对‬生活的‬真相‬,见不得如此残忍的事,发生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