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书非荐,可以读

2024-05-24文化

这篇文章的题目取自于清代学者袁枚的【黄生借书说】中「书非借,不可读也」。

说的是袁枚小时候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所读之书都是借来的,在借阅书的过程中,他从借阅中感受到了一些人生道理。

借来的书,因为主人家会催要,所以读的特别快,也特别投入,收获也就大。而那些家里有书的人,大多不怎么读书,汗牛充栋拉回来的书,阅读的没有几个。

现代人估计也到了袁枚说的这种状况了,买书方便,也买得起书,所以买了一堆书,结果都是书堆在那里,自买回来之后,也许永远都不会看。

年轻的时候,因为没钱,所以,我买的书都是在借读之后觉得不错的,再去书店买回来珍藏,比如,我随身携带过一本【唐诗三百首】,还有一本【第二十二条军规】,此外就是大量的字帖,这些喜欢的书陪着我走南闯北。

那时候选书非常直接,要么是在书店的架子上直接看,要么就是根据架子上的作者,去看另外一个作者的作品。顺带说明一下,我不太喜欢在图书馆里的书架上选书,也许图书馆的库里选书非常不舒服吧。

书籍的选择,我根据一位作者认知另外一个作者,当然不会是因为他的一篇书评,尤其是现代社会,书评是很世俗的一种东西。看书评去读一本书,最后一定会有受骗上当的感觉。就拿近期举例,我还是上了一当。

前不久,一位台湾女作家去世,她的一部自传体散文,被国内的一些名家吹得天花乱坠,好像那是报告文学或者非虚构作品里面最伟大的,旷世之作,或者别的什么贵重的头衔,推荐者都不吝贴金。我自以为自己阅读的算是比较多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也读过不少,对台湾作家相对比较了解,这位女士我知道的还真不多,不知道她以前是如何隐身的。

带着疑惑,我还是读了她的那本传记。

假如不知道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假如不具备基础的文学鉴赏能力,这部书怎么吹也不为过,很多人估计是把它当历史书读的,历史和真实,文学与人生,在这本书里看不出界限的时候,我对其文学性的认同不会太高。起码,她比我知道的台湾作家林清玄、李敖、柏杨,甚至蒋勋的文学水平低多了,文学水平跟小她十几岁的三毛和琼瑶都是无法比较的,当然,也许她的教师身份让她获得了比一般作家有更多的尊重,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国内有位女作家,名字叫宗璞,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她曾经写过【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等小说,获得国内最高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还有一位作家叫岳南的写过长篇纪实文学【南渡北归】,这本书好像有点问题,这两位作家写那个时期的文字都非常优秀。这两部作品无论史料价值,还是文学价值,应该都比台湾女作家的要高。台湾女作家获得那么高的赞誉,是因为她年纪能活到100岁,还是因为她是台湾女作家呢?就像国内的一位女教授,也是从台湾来的,即便她的古诗词讲的枯燥乏味,但是,这也不影响别人把她吹得神乎其神,是的,她成了古典诗词的女神了。

再说以前读过的木心,在没有系统地读他的作品之前,真的被陈丹青忽悠瘸了,要是不早点读到木心,感觉自己都没有文化。网上买了好几套,以为遇到了文学上的圭臬。读起来,感觉味道有点不对,但我还是耐着性子把他的书看完了,系统的文学史,解读的支离破碎,我知道了,这些书,木心先生也许都没有读到,他不过是索引了很多。原本以为这是我的狭隘认知,很快,就有行家揭秘了,观点跟我的大致相仿,不过人家用的也不是索引,我忘记用的是什么词了,意思其实是非常清楚的。

多次上当之后,我慢慢地养成了一个习惯,越是被人推荐的,我越不去读它。道理很简单,好的书,作者哪有时间到处去宣讲、吹牛,再去拉关系吹嘘自己的作品呢。起码我喜欢的几个作家,我都没有听过他们自己吹嘘自己的作品,即便在市面上,也很少看到吹嘘他们的文字,人家的东西好,一直摆在那儿,干嘛要去吹它。只有卖狗皮膏药的,才会成天在街上吹嘘自己是如何的灵验。

一个作家能出一本书,一定有他的思考,书中一定有他的文学功力和智慧展现,这些东西不是吹的,还是要凭读者的认知去发掘,自己没读书之前,被人引着去阅读,跟别人嚼完的甘蔗渣,再让你去品鉴一样。

在圈子文化日益盛行的年代,书还是自己去选择比较好,千万不要听别人介绍,尤其是名家介绍,真的好书,名家也不会给你介绍,他还得偷偷地学技术呢,哪会舍得推荐给你。很多作家在成名之前,他哪会告诉你他从哪些作品里受益了,告诉你,你超过他怎么办。

书那么多,真的不要靠别人推荐去阅读。别人推荐的,至少要审慎地进行阅读,因为,你也不知道推荐的背后有什么交易,你接受了推荐意见,就是去给推荐的勾当买单了。你真的愿意这样做吗?

书非荐,可以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