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宋代兴盛瓷器,于审美基础上,官民之间有多大的差别?

2024-05-21文化

一、北宋文人风尚及其审美取向的深刻剖析

在那个中国哲学史上璀璨的北宋时代,理学作为主导思潮,对处于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层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回顾整个两宋时期的书法艺术、绘画创作以及文学佳作,我们无可否认这些作品无一不在深刻烙刻着理学观念的鲜明印迹这种影响同样体现在对手工艺品如陶瓷的审美需求上。

追求「素朴玄化」、反对华丽炫目的道家思想,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著名思想家庄子曾经明确指出「五色乱目,误人之具也」,「素朴天成,而天与之(丑恶)同」,他坚信朴素简洁才是真正的美学境界。

在这样的观念熏陶下,北宋的统治阶级将审美的焦点投注到了追求朴实无华的陶瓷艺术之中。

他们对于天青、青白等纯净单一的釉色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正是因为这类釉色充分展现了北宋文人所追求的素朴淡雅、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

仔细观察汝窑瓷器那纤毫毕现、天青如玉的外观,我们可以发现它与统治阶级对内敛深沉之美的追求达到了完美的契合相比之下,那些绘制有花鸟人物等艳丽图案的民间陶瓷制品,在他们看来就显得有些粗制滥造了。

文人对汝瓷那种超凡脱俗的形象怀有深厚的情感,前朝著名诗人周紫芝在【感汝瓷】一诗中就深情地描绘道: "神仙挥毫亲勾勒,秋空碧练生清辉。

一色天工无俗华,真个通神称汝姿"由此可见,汝窑的瓷器在当时文人的心目中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与他们那清雅脱俗的审美情趣完全吻合。

二、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与统治阶级的审美取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愿意借助陶瓷艺术来表达他们对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从磁州窑白地黑花彩瓷到宋代红绿彩等,民间陶瓷产品的装饰风格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这正是广大群众审美向往的集中体现。

"好花无非与人期,应时开放终无期。" 北宋词人李清照的这两句词作生动地诠释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珍视。

瓷器,对于那些不辞辛劳、辛勤劳作的普罗大众——平凡的农夫、技艺高超的手工艺术家而言,它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承载着他们对未来美好希望的媒介和载体!每当欢度佳节之际,他们都会满怀敬意地从沉睡已久的箱子或柜子底部取出那些彩绘精美且无与伦比的瓷器,以其独特的魅力装点节日的喜庆氛围。

即使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白底黑彩的餐盘杯碗,也能够为单调乏味的日子注入一抹亮丽的色彩。那些技艺精湛的工匠和手艺人,通过他们手中的画笔,将人间万象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在那青花白底的纹饰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丰衣足食的祥瑞景象,甜蜜如蜜的鸳鸯戏水画面,或者是山水粲然、景色宜人的美景。

每当美味佳肴摆上餐桌时,瓷盘之上的这些吉祥图案便如同春宵佳期般充满生机与活力。

生生不息的希望与向往,就在这瓷器之上熠熠生辉,闪耀着无尽的光芒。对于这些勤劳朴实的百姓们来说,瓷器装饰图纹的丰富程度恰恰是幸福生活的体现,绚烂的色彩正是他们洒脱自在的写照。

因此,他们特别钟爱那些装饰细腻、五彩斑斓的磁州窑瓷器。

相较于官窑瓷器的严肃庄重,民间瓷器则更加追求生动活泼、百态纷呈,正如他们所憧憬的那种生活一样。三、宫廷祭祀礼仪的延续。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王朝中,祭祀宗庙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表达这种重要性,宋徽宗曾经亲自撰写了【宣和博古图录】一书,详尽记录了宋代皇室在宣和殿收藏的自商代至唐代的青铜礼器共计839件。

从现存的宋官窑传世瓷器来看,其中有大量仿制古代青铜礼器而烧造的器形。毫无疑问,当时的宋朝皇帝是出于祭祀活动的需要,特意命令官窑大量生产这些仪式用瓷器的。

南宋官窑尤其如此,曾大量生产穿带瓶、鼎式炉、簋式炉、贯耳炉等瓷器。试想一下,每逢祭祀之日,杭州宫廷之中必定是香烟缭绕、礼乐齐鸣的壮观景象。

身着仪仗服饰的宫人们,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些形制庄重典雅的祭器,徐徐走过长廊,一股肃穆庄重的气息便弥漫开来,令人心生敬畏。

这些祭祀用的瓷器,其釉色尽皆选用单一的色调,尤其以那种蕴藏着内敛而深沉之美的青釉为最。宋朝先民之所以会选择这一种色彩斑斓的釉色,实则源于他们对于祭祀仪式严肃性和对祖先敬仰的至高追求!在杭州老虎洞窑遗址之中,便有大量这种单色青釉祭器被发掘出来,这无疑是中国古代青瓷生产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新,为后世众多知名窑口青瓷的精美绝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种对单色青釉的独特偏好,实际上也是自唐朝和宋朝以来,统治阶级对天青色釉的审美取向的延续。

早在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便曾亲自创办过柴窑,并在他的诗词中深情地表达了自己对"天青色"的深深喜爱:"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这里所说的"天青色",正是指宋代官窑瓷器那内敛凝重、如天似玉的独特色泽。

第四部分:瓷业商品化的崛起

宋朝正处于我国制瓷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据考古资料揭示,至今为止,全国已发现的五百余座大规模古窑址中,宋代窑口竟占据了超过三分之二的比例,由此可见当时瓷业的繁荣昌盛。

以景德镇为例,该地区分布于市郊、各乡镇的古窑址及其他制瓷遗迹,已然成为景德镇陶瓷史中的重要篇章。

如此众多的窑口林立,离不开宋代瓷器制造业与流通业的高度发达。事实上,大量的民间商品需求正是推动瓷业如此迅速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为了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制瓷工匠们纷纷推出各种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装饰瓷器,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现象无疑是两宋时期经济高度商品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同时也推动了瓷器审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那一时期的民窑作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既有吉州窑的剪纸贴花、木叶纹釉,又有磁州窑的白地黑花釉下彩、湖田窑的刻划花等,更有耀洲窑的刻花青瓷等等。

这些精美绝伦的装饰技艺,在民间瓷器上得到充分展现,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氛围。

然而,与此相对照的是,官窑的产品仍然坚守着传统的单色无纹风格,主要用于祭祀以及宫廷日常使用的礼仪器具。这恰恰反映了官窑与民窑在审美取向方面的显著区别。

官窑以其独特的皇家审美视角,成为了皇家审美的代言人;而民窑产品则更多地体现了广大民众对于生活化审美的热切追求。

这种「官民二分」的审美分野,正是随着制瓷业商品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愈发明显。

第五部分:官民审美分野的形成

宋代的官窑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后者的窑址坐落于现今的杭州地区。经过对历史文献、传世瓷器以及考古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与北宋时期著名的汝窑极其相似。

因此,可以推断出南宋官窑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能够仿制在失去北方领土之后无法获取的汝窑瓷器,从而在杭州地区设立了一个替代性的官窑。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两宋皇室在瓷器釉色的审美取向上具有高度的连续性。汝窑作为当时最为知名的官窑之一,其生产的天青色素釉瓷器正好迎合了统治阶级的审美喜好。

明朝的陶瓷理论家曹昭在他的著作【格古要论】中就曾赞誉道:「汝瓷无纹者尤好。」足以证明,至少在青花瓷器诞生之前,天青釉色且无装饰纹样的素瓷一直都是统治阶级所推崇的。

这种审美追求,实际上与宋朝文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的「尚玉」风气紧密相连。古人视玉为「至清至洁至善」的象征,宋人对汝瓷那种清澈透明、似玉非玉的独特光泽情有独钟,正是因为它与他们的玉石情怀完美契合。

与此相呼应的,便是磁州窑这类地方民窑瓷器所展现出来的大众审美风尚。这些民窑生产的产品不仅追求实用性,还热衷于在瓷器表面勾勒出五光十色的花卉人物图样,以此来传达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深深渴望。

例如,磁州窑的白底黑花彩瓷堪称其中的极致代表,技艺精湛的画笔之下,生动呈现了大自然的千变万化!

再来看宋代那些富丽堂皇的红绿彩瓷器吧,那炫目多彩的颜色无疑是广大劳动者对丰富多彩生活的热烈向往的真实反映。

相对而言,官窑瓷器更加注重器具本身的釉色之美,造型古朴典雅,彰显的更多是统治阶级的高雅审美品味。

这种泾渭分明的「官民二分」格局,正是伴随着两宋时期制瓷业日趋商业化的发展历程而逐渐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