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黎红雷:中国人的儒家文化信仰

2023-12-07文化

2023年12月3日上午,在第十四届深圳孔子文化节暨第十五届祭孔大典上,当代儒学家、中山大学黎红雷教授发表主题演讲,题目是:【中国人的儒家文化信仰】。现场记录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在第十四届深圳孔子文化节暨第十五届祭孔大典隆重举行之际,谨致以衷心的祝贺!

借此机会,我想跟大家谈谈我们中国人的信仰问题。

前几天,在马来西亚「回儒领导对话峰会」期间,遇到一位来自中国的朋友,他跟我说:「我们中国人没有信仰」。我就问他:「每年春节你回家吗?」他回答说:「当然回啊!」我又问:「你春节回家拜祖宗吗?」他回答说:「当然拜了!」我笑着说:「你春节回家拜祖宗,并且认为是理所当然,这不是信仰是什么?」他半信半疑地问:「这也算信仰?」我严肃地回答:「当然是信仰,拜祖宗正是中国人延续了千百年的‘天地君亲师’精神信仰的一部分!」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里跟各位朋友「掉掉书袋」,回顾一下历史。「天地君亲师」即所谓「五尊」,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精神信仰体系,其思想来源于先秦儒家大师荀子,他在【礼论】中指出: 礼有三个本源。 天地是生命的本源,先祖是人类的本源,君师是治理的本源。没有天地,怎么生存?没有先祖,怎么出生?没有君师,怎么治理? 三者缺少一个, 就不能使人们安定。 因此在祭祀时, 上祭天, 下祭地, 尊念先祖并推重君师, 这就是礼的三个本源。——这里已经明确提到了「天地」、「先祖」、「君师」,三个层次,五个对象。 到了东汉时期,在【太平经】中最早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已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清朝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辛亥革命后,君主没有了,人们又把「天地君亲师」改为「天地国亲师」继续礼拜。

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全国统一的宗教,「天地君亲师」实际上发挥了全体国民共同的精神信仰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拜祖宗」,其习俗和礼仪一直延续至今,从来没有中断。今天我们城里人春节回家拜祖宗,清明回家扫墓,在农村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要给祖宗上香,如此等等,都是这种精神信仰的体现。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正如儒家经典 【周易·系辞上】 所说:「百姓日用而不知」,习以为常,不知道这就是「信仰」罢了。

黎红雷教授在发言

在这个意义上,由三和国际集团主办的「深圳孔子文化节暨祭孔大典」,其可贵之处就在于自觉地继承和延续中国人的精神信仰,特别是其中的「拜先师」——礼敬中华文化的至圣先师孔子,在多数人信仰迷茫、不知所措的当代社会,高举「儒家信仰」的旗帜,成为当代中国人精神信仰回归之路上的「先行者」!

「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一词最早出现在佛教唐译的【华严经】中,通俗地说,信仰就是一个人言行所承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或者是对某一种思想、宗教、人物的信奉和敬仰。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最常见的信仰就是宗教,甚至以为只有宗教才有信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信仰起码可以分为三种:一种是宗教信仰,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等;另一种是政治信仰,例如我们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就是共产主义;第三种是文化信仰,指的是人们对某种文化体系的信奉和敬仰。儒家思想就是中国人的文化信仰。不管你自觉不自觉,承认不承认,儒家信仰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在中国已经存在两千多年,至今依然存在,「敬天爱人,孝亲法祖」已经内化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一文化基因不但不会消失,而且会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祭孔大典现场

最后总结三点:第一,中祭孔大典现场国人有自己的「信仰」;第二,中国人的信仰是一种「文化信仰」;第三,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就是「儒家信仰」。身为中国人,都要自觉地延续我们的文化基因,传承我们的文化信仰,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潘冬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