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端午节可以道安康,也可以说快乐~

2024-06-07文化

端午快到了,道一句

「端午安康」

,已成为习惯,但如果发一句「端午节快乐」,就会分分钟被人语重心长地「打脸」。

你的朋友会一脸严肃的纠正你,说「端午是个祭祀的节日,不能互祝快乐,只能互道安康,」然后再意味深长地看你一眼。

要说清明节是祭奠先人扫墓追怀的日子,不好说清明快乐,但端午节其实不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祭祀的节日。

「端午安康」据说是某位非遗专家的意见,这种意见在媒体上被放大,于是蔚然流行,下图为疑似报道的截图:

但这种意见真的靠谱吗?

北大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就在微博上表达了相反的意见:

张教授还进一步表示,

很多古人诗文都讲到喜庆欢乐地过端午节。

例如北宋诗人晏殊的端午诗:「雕盘分楚粽,重重团扇画秦娥;宫闱百福逢嘉序,万户千门喜气多。」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诗的序中说道,在端午节「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

另外,民俗学家、北师大文学院杨利慧教授也不认同端午节只能说「安康」的说法。

杨说,端午节的设立和传统农业民族注重时令节气相关,五月初五气温上升,天气开始进入暑热时段,这时各种害虫、五毒等滋生,老百姓为了祛邪避毒、祛病防疫而设立了端午节;而端午节喝雄黄酒,挂蒿草、艾叶,熏苍术、白芷等行为就是为了驱虫避邪。

因此设立端午节的初衷是为了祛毒平安、欢乐喜庆的,并不像清明着重于祭祀。

关于端午节是为了祭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历史人物的说法,杨并不认可,他认为屈原、伍子胥等的故事只是附着于端午节之上的民间传说。究竟是先有节日还是先有传说,学界一直有争论,甚至大部分的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节日之后,才有传说附着在节日上,赋予节日以其他意义的。

因此,这些民间传说及其所延伸出来的纪念性充其量也只是端午节文化的一部分,并不能因此说端午节就是一个祭祀性的节日。

杨明确地说:「没有听说过端午节不能祝快乐的说法。」

家长在给「屈原投江」的定义上,我们不妨为孩子明确一些概念:

屈原本身是一个坚韧、积极的人,即便被排挤、被流放,依然写出传扬千古的作品。

屈原在壮年之时,虽然屡遭磨难,却仍然坚持希望。直到老了,眼看着国家沦陷,却已经不可能再有机会为国效力了,这才采取了投江明志的行为,这与被动消极完全是两码事。

在不同的年代,价值观念也不一样,但对于生命的热爱是一以贯之的,谁都不能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们吃粽子、过端午,纪念的是屈原爱国的品质,而不是他投江的行为。我们要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样才是对父母、对国家最好的爱。

无论是安康还是快乐,都是对亲人朋友美好心愿的传达。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聚在一起,吃粽子、赛龙舟,享受团聚的时光,所以传递快乐的情绪也是非常契合节日气氛的。

最后,祝大家端午节安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