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文化

夏至:蝉鸣迎夏至,荷香送暑来

2024-06-25文化

今天是六月二十一日,农历五月十六,北京时间6月21日4时51分,我们将迎来夏季第一个节气——立夏。立夏前接芒种,后启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夏,假也,意为盛大。时至立夏,日照增加,逐渐升温,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繁茂期。

古人云:「夏至日,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过了这天,太阳的直射位置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则开始了昼短夜长的天气变化。

夏至,这个古老的节气,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也提醒着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逸周书】曰:「夏至之日,鹿角解」。鹿是属阳性的山兽,因阳气盛极而衰,鹿角在夏至脱落,这是自然界中阳气渐退、阴气渐生的象征。鹿角的金黄色在夏日的光辉中显得格外耀眼,预示着生命的循环与更迭。

【象说卦气七十二候图】:「初爻动,乾变为巽,巽为蝼蝈。巽伏震为鸣。」

二候蜩始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蜩,蝉之大而黑色者,蜣螂脱壳而成,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鸣于秋者曰寒蜩,即【楚辞】所谓寒螀也,故【风土记】曰:「蟪蛄鸣朝,寒螀鸣夕。今秋初夕阳之际小而绿色声急疾者,俗称都了是也。」随着夏至的到来,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蝉躲在树荫里「知知」的鸣声此起彼伏,为炎热的夏日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蝉鸣实则是因腹盖下鼓膜震动产生的,翅膀只是被带着震动,古人误以为是「震翅发声」

三候半夏生。喜阴的半夏开始生长,意味着夏天已过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写道:「半夏,药名,居夏之半而生,故名。」翻译过来就是半夏是一种中草药,这时期开始出苗了,因此时夏季刚好过了一半,因而叫半夏。另一种叫夏至草,亦称灯笼裸的中草药此时却可以采株入药了。而夏枯草现在长势正旺,要等到二十多天后才可以采用入药。

二、夏至习俗

一是祭神祭天祀祖。夏至作为一个节日,具有祭祀神灵和祖先的重要意义。根据【周礼·春官】的记载,夏至是祭祀地方物魈的时候。在周代,每逢夏至日,皇家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除灾害,取得丰硕果实。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开始,朝中百官明令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夏至预示着炎热盛夏即将到来,那些被阳光炙烤日子,虽然充了热情与活力,但也让人感受到了夏日炎热与难耐。

朝廷对夏至如此看重,民间夏至节的隆重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由于地域有别,北方多干旱,人们求的是雨,所以北方村村都有龙王庙;南方多涝灾,人们求的是晴,希望老天「道是无晴却有晴」。同时,人们在夏至这一天将祖先牌位摆放整齐,然后在家庭中举行祭祀仪式,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意在清除荒年、饥荒和死亡的威胁。夏至日正值麦收之后,农民们感恩上天赐予的丰收,并祈求消灾年丰。

夏至这一天,古人有着丰富的庆祝活动。他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感谢天地的恩赐,祈求五谷丰登。

二是食「麦粽」与「夏至饼」。【吴江县志】载:「夏至日,作麦粽,祭先毕,则以相饷。」 江南这一食俗,不仅食「麦粽」,而且将「麦粽」作为礼物,互相馈赠。农家还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等,祭祖后分赠亲友,或自己食用,俗称「夏至饼」。

夏至,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节气。它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热情,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炎热中寻找清凉。

三是夏至面。炎炎的夏日,人们喜欢食用清爽凉快的食物,以缓解身体的燥热感。因此,自古以来,中国民谚就有「冬至馄饨夏至面」在民间广为流传,以及「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由于中国南北习俗不同,南方的面条品种繁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每年夏至这一天,人们纷纷品尝不同口味的面条,以享受新麦带来的鲜美口感,也寓意迎接夏天的到来。

在中国,夏至日食面有着悠久的传统。」面条在这一天不仅是美味佳肴,更象征着尝新的喜悦。

俗话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三、夏至养生

一是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少荤多素,宜多食蔬果谷物类,如苦瓜、冬瓜、西瓜、香瓜等。多吃红色食物,如西红柿、西瓜、樱桃等。它们本身含铁量高,可以补血,从而达到补心的目的。同时,要多食杂粮,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

中医认为,多食酸味可固表敛汗,如乌梅汤等。同时,应避免大量食用寒凉食物,以免损伤脾阳。

二是晚睡早起睡午觉。【黄帝内经】云,「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天白天时间长,适当晚睡以及早起能保证头脑清醒,精力旺盛。中医认为午时是人体「合阳」的时候,只要能合上眼睛一会儿,就能达到很好的养阴效果。因此午饭后休息20分钟后小憩15-30分钟,能有助于人体间阴阳的转化,起到养心的作用。

夏至时节,起居养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适当晚睡早起。

三是适度运动。要避免过度运动,如果汗泄太多,既伤阴气,也损阳气。保证足量饮水,如果出汗过多,可适当饮用淡糖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补充津液。运动后忌大量饮用冰镇饮料,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痛等不适。

虽然天气炎热,但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四是冬病夏治。中医理论认为,「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某些属于寒性的疾病,可以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改善,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如风湿病、哮喘、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过敏性咽炎等疾病,此时节用外敷配合汤药、针灸、贴敷的方法,进行冬病夏治效果明显。

【养生论】中提到,应调息静心,保持心情舒畅。心静自然凉,即使在炎热的夏日,也能保持一份清凉与宁静。

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自然界生命力的展现。在这一天,我们感受到了太阳的恩赐,也见证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夏至的到来,预意着夏天的开始。夏日的午后,蝉鸣声如一支悠扬的乐曲,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夏日气息。蝉鸣是盛夏必不可少的景致,骄阳酷暑里的声声蝉鸣,是生命活力旺盛的一种象征。南宋诗人陆游在【夏日杂题】中说,「满地凌霄花不扫,我来六月听鸣蝉」。夏至时节,处处能听到蝉声,它在告诉人们时光已走到了一年中的六月。

夏至,不仅是一个节气,更是自然界生命力的展现。

六月,又是一个荷花盛开的季节。在一汪清澈的池水中铺满了碧绿的荷叶,荷叶大大的、圆圆地,像一个个大圆盘。荷叶上一颗颗晶莹的小水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珍珠一样美丽。吉林北山公园脚下的池中盛开的荷花千姿百态,有粉的.、白的、黄的,好看极了。有的荷花含苞待放,就像害羞的小女孩;有的荷花亭亭玉立,像美丽的少女屹立在水中。一阵微风吹过,阵阵花香扑鼻而来,使人心旷神怡。这时不由让我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画美景」。风吹莲香,温柔了整个夏天。

夏至时节,运动宜选择舒缓的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避免烈日下剧烈运动,以免大汗淋漓,耗伤阴液。

夏天吃面最养人,在这个炎热时节,邀三五好友吃上一碗色香味俱佳的凉拌面,再到北山公园脚下的人民广场走走、停停、看看,感悟一下蝉鸣夏深,圆荷始芳的惬意,静享这夏至后岁月流年的悠闲时光。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夏至这个节气体现了我国古人的巨大智慧,也是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在这一天,我们感受到了太阳的恩赐,也见证了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循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弘扬好我们的节日文化,才能更好地涵育家国情怀。

在这个夏至,让我们一起感受阳光的温暖,享受生活的惬意,愿每个人的心灵都能如夏花般绚烂绽放。